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江蘇全省同創一個品牌——“蘇蟹”!在揚州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農業經濟管理專業)孫亞范看來,這個命題,看上去很美,但真正實行,卻是難上加難。
標準很難統一
就目前而言,在全國水產市場上,還沒有哪一個省把一種水產品歸納為一個品牌。“首先,標準就難統一。”螃蟹養殖不同于種植業,如玉米,一提起東北玉米,都知道是好的,因為它們的種植標準簡單,地域差異小,玉米品質相差無幾,久而久之,東北玉米就成了一個品牌。
但螃蟹養殖,從養殖的技術標準上而言,地區差異較大。整體上而言,蘇南的螃蟹養殖技術要比蘇北高,理念也要先進。
其次,江蘇地區已形成了各具地方特色的品牌蟹,如陽澄湖蟹、寶應湖蟹、高郵湖蟹等,這些地方特色的品牌,它的產品本身就具有各自的特點,但如果重新塑造一個品牌,又以什么特色作為標準呢?
孫亞范建議,品牌蟹一定要有自己特有的銷售渠道,如建立專賣店,形成自己的客戶群。
如果一個地方螃蟹產量大,可以進超市;如果因特殊原因,如氣候變化導致螃蟹產量減少,不能弄虛作假,以假亂真,“要知道一個品牌來之不易。”
加強市場監管
蟹市決定蟹價,而從市場實踐上來看,蟹價往往因“一錢”而有高低之別。于是,商家推出了方便市民購買的用繩子捆綁的螃蟹,2.4兩重的蟹變成了2.5兩,價錢提高了一個檔次。
“其實,這個問題好解決,那就是把繩子的標準統一。”孫亞范說,螃蟹入市,凡是捆綁的螃蟹,都必須標明繩子的重量。或者可以作一個行業標準,統一綁蟹的繩子重量。這樣既可以方便工商部門監管,又讓消費者明白消費。
另外,一些螃蟹存在轉手炒作的可能,特別是一些大螃蟹,在未入市之前,已經過多次炒價,價格越來越高,偏離了正常的價格,這也需要規范。
推廣生態養殖
隨著人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態養蟹已成為越來越多人的共識。但生態養殖存在兩個問題,一是各地生態養殖標準不統一;一是一個地方即使有生態養殖標準,但在實際養蟹過程中,一些人依然達不到生態養殖的標準。
因此,要探索最優的生態養殖模式,并通過科技下鄉入戶,將這種模式普及推廣。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