鱗次櫛比的白色塑料棚成為海岸上一道獨特的風景。棚內大約400平方米的養殖池塘實現南美白對蝦高密度周年養殖,年總產量可達傳統露天池塘養殖的4至6倍。
廣西壯族自治區防城港市東興市位于中國大陸海岸線最西南端,也是我國通往越南乃至東盟國家最便捷的海陸出口。立足廣闊的淺海灘涂,東興市海洋漁業多年來得到迅速發展,成為全市農業的突出亮點。
2022年,東興市憑借農業產業發展優勢,入圍創建農業現代化示范區名單。在示范區創建中,東興市以“向海經濟”為導向,以養殖南美白對蝦為主,重點發展壯大海洋漁業和海產品加工業,加快科技養殖步伐,探索優化養殖模式,推動農業經濟走上高質量發展軌道。
“我們通過創建農業現代化示范區,一個主要的目標就是要提升漁業的科技含量,改變以前靠天吃飯的狀況。”東興市農業農村水利局局長江萬里說。東興市之前養殖南美白對蝦全部采用露天池塘模式,一年只能養一造,而且還要經常受到雨水和降溫的影響,蝦苗成活率沒有保障,產量不穩定,養殖效益一直上不去。
示范區創建以來,東興市通過政府引導,持續引進推廣養殖溫棚、陸基圓池循環水養殖等設施漁業技術模式,鼓勵支持有意愿的企業和養殖大戶先行先試,進而形成輻射示范效應。目前,全市已撬動超過2億元社會資本投資設施漁業。
在示范區帶動下,位于江平鎮巫頭村的廣西仙棚農業公司于2022年建成小棚養殖產業示范項目。運行兩年來,該項目采用溫棚小池塘養殖技術和生物絮團養殖模式,大大提升了南美白對蝦的成活率和品質,示范帶動當地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15%以上。
公司負責人陳樹偉介紹,在項目改造前,這160多畝土地是傳統的養殖池塘。“露天池塘養殖最大的問題是雨水流入后,塘內海水的成分會發生變化,從而對蝦的生長造成不利影響,另外通過鳥類傳播的疫病也容易發生交叉感染,給養殖帶來風險。”
現在棚內養殖可有效阻擋雨水進入,也為鳥類傳播疫病建立起屏障。而且項目采用生物絮團模式,讓水體中有益菌類和藻類先在空間上占位,從而抑制有害菌類和藻類生長。“采用設施養殖后,我們的養殖密度能比傳統模式高出一倍,而且養殖周期從一年一造縮短為一年兩至三造,半畝多的池塘一年能出蝦近4000斤,而傳統露天養殖同樣的養殖面積一年產蝦都不到1000斤。”陳樹偉說。
同樣改造升級,采用棚內小池塘養殖的廣西中苗農業科技公司這兩年也體會到設施漁業的好處。用公司負責人譚海軍的話說:“露天大塘養蝦,雨季一來就麻煩了,產量也上不去,現在一個棚一造就能產2000斤蝦,一年還能養兩造,第二造在春節前出蝦,價格也相對較高。”
而東興市海洋漁業開發公司則已經采用了更為先進的陸基圓桶工廠化循環水養殖模式。一個個直徑20米,高2米的養殖圓桶連接到自動化智能化控制系統,一年可養殖四五批次,養殖效益可達到傳統養殖模式的10倍以上,而且養殖基地配備尾水處理系統,實現養殖廢水的零排放和循環利用。
在以點帶面的示范作用下,江平鎮江龍村正在進行第四期陸基圓桶工廠化養殖項目建設。項目負責人馮文武說,工廠化養殖既要解決氣溫變化的問題,通過冬季增溫,夏季遮陽和水簾等措施將養殖環境溫度控制在適宜魚蝦生長的范圍內,也要解決養殖尾水的污染問題,通過多道工序凈化污水,實現工廠內循環利用。
據東興市農業農村水利局水產畜牧獸醫站技術員陳富勇介紹,為配合漁業產業升級,東興市在農業現代化示范區建設中還加大了上下游產業的發展力度,整合科研院所和龍頭企業研發力量,重點加強對蝦品種選育、苗種繁育、種質資源保護等研發,培育壯大20余家蝦苗場。依托現有龍頭企業和物流基礎設施,正在完善標準化交易專區、集配中心、檢驗檢測等設施設備,以對蝦等海產品加工為主,打造江平工業園及沖欖工業園,正在引進東部發達地區海產品預制菜、熱帶果蔬深加工、海鮮提取生產等食品加工項目。
在示范區建設探索高效漁業模式的推動下,目前全市已累計建成工廠化養殖車間1.5萬平方米、陸基小棚養殖對蝦3000多畝、陸基循環水養殖圓桶1800多個,漁業養殖基礎設施日益完善。2023年,全市水產品年產量超過15萬噸,漁業年產值突破26億元,占到全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的近75%。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