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未來成都地區銷售的水產品都將擁有自己的“身份證”——銷售品代碼。根據代碼,市民可通過手機或網絡,清楚地了解到水產品的苗種投放時間、飼料投遞記錄以及消毒用藥等情況,真正做到放心食用。
這項正在籌建中的成都市漁業檔案追溯系統最快將于2011年初啟動。近日南京小龍蝦事件加速了這項系統的籌備工作。
近日南京23位市民疑因食用“洗”過的小龍蝦導致身體不適。9月7日經相關部門調查,初步認定為個體差異導致名為“哈夫病”的罕見病癥,具體致病原因仍在調查中。這為成都地區水產品安全檢查敲響了警鐘。
從8月24日至30日,成都市水生動物檢疫檢驗站對成都地區小龍蝦進行了30批次的應急抽查,通過對龍泉驛區、金堂縣的龍蝦養殖基地和天華水產市場、青石橋水產市場銷售小龍蝦的商鋪進行現場抽檢,排除了成都地區使用草酸等強酸性化學藥品清洗小龍蝦的可能。
據水務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漁業檔案追溯系統好處很多,不僅可以減少抽查人力成本,擴大檢測覆蓋面,使產品更安全,同時可加快漁業產品進入市場速度,減少商家損失。
據介紹,書面計劃已上報成都市食品安全委員會,爭取在2011年初正式啟動。
籌建中的追溯系統將以自2006年啟用的成都市漁業檔案數據庫為基礎,在本地養殖基地數據的基礎上,增添水產品檢驗程序,最后使市民可以輕松了解到所購買水產品的來源、檢疫情況,做到放心食用。
家住成華區的市民王女士對此充滿期待,“現在可以買到放心豬肉,要是能買到放心的魚,那就更好了!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