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從太空游回地球,又游回廈門的家,神奇的“太空魚”長啥樣?昨天上午,作為第十二屆中國科協年會的一項重要配套活動,全國水產科普知識展在廈門科技館開展。
現場展示出的標本涵蓋了種種珍貴、罕見,甚至已絕跡的水生物種類。素有“水中活化石”美譽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中華鱘,龐大的它最惹人注目;有“活化石”之稱的文昌魚及中國鱟,分別是5億、4億多年前就出現,至今還存在的生物;更有小朋友們喜歡的來自遙遠南極的阿德雷企鵝,呈憨態可掬狀;石斑魚、海豚、玳瑁等都一一在列。
此外,活靈活現的活體魚也會讓市民更有興致,尤其是“太空魚”。據介紹,“太空魚”游在普通魚間,有明顯的與眾不同之處。其中性成熟周期普通魚為75天、“太空魚”為55天,體長普通魚為4-5cm、“太空魚”為6cm以上,體色普通魚為“灰彩”、“太空魚”為“光艷”。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水族資訊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