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在西江河上筑“魚巢”,使江河野生魚類“多生快育”。這是近日記者采訪到的發生在我市江河上的新鮮事。廣西第一個以人工魚巢為載體增殖江河魚類資源的技術取得成功,一年多為西江河增殖野生魚卵2000多萬粒,同時也為西江野生漁業資源可持續發展提供重要的技術支持。
建造千平方米人工魚礁
千百年來,鯉魚、鯽魚等潯江中的“原住民”有著固定的繁殖習性。每年4至6月,潯江進入主汛期,隨著水位上升,魚兒們便在岸邊被淹沒的礁石和水草上“纏綿”,交配后的受精卵便粘附在礁石和水草上,經過一段時間自然孵化,魚苗就降生了。
長洲水利樞紐投入使用后,江河環境發生了變化。樞紐發揮了調洪的作用,令樞紐上游江段汛期期間江河的水位減少了落差。于是,魚兒產卵孵化的產床減少了。“魚媽媽”們沒有了“產床”,即使產下卵也容易被水流沖走,“魚爸爸”們徒喚奈何,西江漁業資源面臨著下跌危境。
2009年,市水產畜牧局決定,開展江河野生魚類資源人工增殖技術研究,通過模擬自然環境,在河面上建造1000平方米人工魚礁,5500個人工魚巢。
這是在廣西第一個以人工魚巢為載體增殖江河魚類資源的技術。為了使試驗取得成功,他們多次赴外地考察學習,并針對潯江水溫和水流情況,有針對性地開展試驗。技術人員在避風、浪小、水質清新、水流緩慢、靠近岸邊的水域,先用蘆葦草、水葫蘆、大芒草捆綁成長度約70厘米的草團,一個草團就是一個魚礁。之后,用竹子制作起了規格約6米×7米的魚巢框架,再把魚礁懸掛在魚巢框架上,魚的“愛巢”就這樣建成了。
增產8萬多尾魚苗
人工魚巢受到了魚兒的歡迎。不斷有“魚媽媽”、“魚爸爸”前來“拍拖”。當年4月,技術人員拿起魚礁觀察,發現60%的魚礁上均粘附有顆粒大小如筷子頭的魚卵,最多的魚礁80%都附著魚卵。據技術人員測算,可為西江增產8萬多尾魚苗。
今年以來,在進一步研究魚兒生活習性的基礎上,科技人員改進了魚巢和魚礁的制作方式,同時,將人工魚礁擴建到11000個,安置點選擇在下小河、北流河、濛江等三條河流與潯江交界處。據當地漁民反映,在人工魚巢管制范圍以外的江段,有時一個晚上便捕魚上百斤,而去年同樣時間、地點僅能捕獲二三十斤。
水產技術人員介紹:建造人工魚巢成本不高,11000個魚巢只要25000多元,但其預計產值卻有400多萬元。而且魚兒多了,還改善了西江的生態環境。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