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11月15日上午,江寧新濟洲濕地碼頭,2010年長江南京段漁業資源增殖放流活動正式開始。
記者看到,每一輛運載魚苗的卡車到達江邊后,穿著高筒雨靴的放流人員就熟練地搭起防滑布。防滑布一頭搭在卡車上,一頭鋪進江水里成滑道狀。成桶的魚苗倒下去,魚群蹦蹦跳跳順坡滑進長江。
南京市漁政處處長蔣留青說,這是經過多年的摸索尋到的最佳放流方式,可以有效減少對魚苗的二次傷害。記者注意到,此次放流魚苗個頭普遍較大,長度在10厘米左右,有的甚至已長約15厘米。放流入江的幼魚似乎還不大適應新環境,成群結隊地偎依江邊,長久才緩緩游去。當天的放流直到下午才結束,8卡車35萬尾魚苗陸續“滑”到長江里。
“比起以往兩三厘米的魚苗,這樣大規格的幼魚更容易成活。而且初冬時節江面水位低,魚類潛于江底,是傳統捕撈淡季。”蔣留青說,“同時,由于氣溫較低,便于魚苗運輸和存活。因此,冬季放流比其他季節成活率更高。”
本次放流活動省市合作,是繼今年6月全國放流日啟動儀式后的第二次增殖放流,將持續4天,向長江放流青、草、鰱、鳙四大家魚魚種120萬尾和長江特色魚類長吻鮠2萬尾。省海洋與漁業局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從2005年財政支持長江放流以來,中央和省財政在江蘇省長江段共投入不少于一個億的資金,加上來自企業等方面的民間捐助,大約有1.5億元。今年向長江投放中華鱘、胭脂魚、中華絨螯蟹、暗紋東方魨、“四大家魚”等水生珍稀動物和長江特色經濟魚類3.5億尾,超出計劃放流數的45.59%。
1.5億元的資金投入長江,對于長江漁業資源的改善到底起到了多大作用?記者采訪獲悉,由于長江是開放性水域,作用無法定量,但可以定性。“年年放流,可以保證生物種群的相對穩定,減緩長江生物消亡的速度,能促進水產養殖與經濟發展的持續性。但要長江已經或者接近消失的魚種重現,困難還很大。”省淡水水產研究所所長夏愛軍介紹道。
據資料記載,江蘇364公里長江段出現的魚類曾經多達161種。而近幾年,長江江蘇段采集到的魚類只有108種,53種魚類已經多年難覓蹤跡,其中有的可能滅絕。省海洋與漁業局資源環境保護處處長劉偉告訴記者,“因為魚種不容易監測,這個數據不是非常精確,但長江魚種不斷減少是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
據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科考評估,2006年長江里的江豚數量已經不到1800頭。4年來,江豚數量以大致每一年5%的幅度在減少。據此推算,目前江豚的數量已經不到1500頭。有關專家指出,如果現狀依舊,那么江豚很可能會在15年左右滅絕。
如今雖然減幅趨緩,但品種、數量和規格不斷下降的形勢仍未得到根本扭轉。鎮江的一位漁業專家說,長江漁民捕不到大魚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長江水質污染、船舶噪聲污染,導致長江適合魚類繁殖和生存的水域變小,條件變差。他們曾經做過一個試驗,一條在繁殖期間的鯽魚受驚后,肚子里的魚籽會吸水膨脹死亡,不在繁殖期間的鯽魚也會因此失去繁殖能力。還有的魚種一條魚被污染后,會影響一個族群的繁殖和生存。
對于數千公里的長江段來說,新辦企業、建設碼頭、通行船舶是經濟發展的推手,但對長江物種卻是“殺手”。如何在發展與保護中尋得平衡,是擺在長江生物保護專家們面前的一道難題。長江放流,僅是解開這道難題的一個小小方程式。
“增殖放流,僅僅是保護長江漁業資源和魚種的一項工作,任何江段單個的努力都不過是‘杯水車薪’!”夏愛軍補充說,盡管這樣,我省將繼續動員社會力量,加大放流力度。畢竟,哪怕是杯水車薪,對于生物來說都是福音。在15日的放流現場,一只黑不溜秋的動物就翻滾在江中間“湊熱鬧”,漁政部門人員驚喜地告訴記者,“那是江豚,也就是老百姓講的江豬。”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