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據永嘉縣農業局漁政站站長陳志儉介紹,楠溪江流域洄游魚類主要有香魚、鰻鱺等,其中香魚較為珍貴。一來,香魚肉質細嫩,味道鮮美,被視為“魚中珍品”,在中國內地、港臺地區及日本、東南亞更是被稱為“河魚之王”,野生香魚加工而成的香魚干,市場價在每公斤1600元~2000元;二來,香魚對水質的要求很高,只能在咸淡水交匯的河海交界處生存,目前省內其他地方幾乎見不到野生香魚的影子。據悉,香魚已經屬于易危動物,稍有不慎就會進入瀕危動物的行列。
根據香魚的習性,每年的2月~5月,當河水水溫逐漸上升到10℃~15℃,接近于海水的溫度時,在海里越冬的幼年香魚便進入河口游往河流上游。幼魚在河川中生長發育后,又向河川下游洄游,在9月~11月產卵。隨著仔魚的生長發育和水溫的繼續下降,幼魚入海越冬。
“魚道的建設是一個生態補償工程。”楠溪江供水工程建設指揮部副指揮黃金錫說,楠溪江供水工程攔水閘位于咸淡水交匯處即趕潮河段,正好阻擋了香魚洄游的路線。他坦言,工程的建設會給楠溪江的生態特別是香魚的生存繁衍造成一些影響,但是各方都會盡全力把影響降到最低,楠溪江供水工程魚道主要是為香魚設置。
425萬元為香魚留道
楠溪江供水工程的全線貫通,讓樂清虹柳平原百萬居民喝上楠溪江水的日子越來越近。但楠溪江中的洄游魚類卻遇到了一個大難題——洄游線路被攔河閘攔腰截斷后,該如何洄游?
為這個難題發愁的除了江中魚兒,還有楠溪江供水工程建設指揮部、水利研究部門以及當地漁民等一大群人。經過多方長時間的商討論證,一座專供魚類上下的魚道躍然紙上。楠溪江供水工程建設指揮部昨天說,魚道建設目前已完成一半左右,明年下半年將與整體工程同期完工。
魚道在西歐已有幾百年歷史,1883年蘇格蘭柏思謝爾地區泰斯河支流上的胡里壩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魚道。由于魚類不習慣通過該魚道,因此這是一次不成功的嘗試。
20世紀初,比利時工程師丹尼爾,進行了長達30年的實驗和研究,創造了在魚道內部設置減小流速的魚道,稱之為“丹尼爾型魚道”。在西歐、北美等國家得到了較多的推廣應用。
進入20世紀,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水利水電工程蓬勃開展,這些工程對魚類資源的影響也日益突出,魚道的研究和建設隨之發展起來。
據不完全統計,至20世紀60年代初期,美國、加拿大有過魚建筑物200座以上,主要采用魚道為主,還有少量的機械提升設備;西歐各國有各種過魚建筑物100座以上;日本有35座,主要也以魚道為主;前蘇聯有15座以上過魚建筑物。其中,比較著名的魚道有美國的麥克納瑞壩魚道、加拿大的鬼門峽魚道以及英國的湯格蘭德壩魚道等。
國外魚道的主要過魚對象一般為鮭魚和鱒魚等具有較高經濟價值的洄游性魚類。這些魚類個體較大,克服流速的能力很強,對復雜流態的適應性也較好。
。垩由扉喿x]
魚兒應該怎么走?
魚道布置在楠溪江右岸,凈寬2米,兩邊側墻厚度0.5米,總長478.15米,預計總投資425萬元。黃金錫說,受地形條件限制,魚道采用螺旋上升式布置。也就是說,魚道由三段直道和兩段彎道組成,一個口子聯通上游,一個口子聯通下游,中間一段過渡。魚道總體呈回形針狀,形似高速路出入口的閘道。
在楠溪江右岸的魚道施工現場,可以看到有兩段直道已經完成,最后一段仍在開挖中,連接三段通道的兩個彎道也完成了一半。
魚道部分工程主施工員葉松說,魚道建設看似簡單,卻大有文章。上游道口附近的通道并不是完全直的,而是有一定的弧度,這是為了迎合水流,將魚引導進入魚道;下游道口則設置在電站的尾水渠(將發電尾水從尾水管或隧洞的出口排至下游河道的渠道)附近,這符合魚類喜好在此種水文環境聚集以及喜好逆流而上的習性,能有效地誘導魚進入魚道。另外,魚道每隔2.4米會有一塊隔板,用于控制水位和上下游的落差。隔板上有一個0.5米寬、0.5米高的口子,這才是魚真正的“通道”?谧釉诿繅K隔板上的位置也不相同,分別分布在左、中、右,用于控制水的流速。
這樣的設計是經過長期研究得出的結果:理想條件下,當魚道內的流速為0.4~0.8米/秒時,過魚率最大,上限流速一般為1.2~1.5米/秒,魚道內流速絕對不允許超過3米/秒。
我國過魚建筑物的建設和研究歷史較短。1958年在規劃開發富春江七里垅水電站時,首次設計了魚道;上世紀60年代又分別在黑龍江和江蘇等地興建了鯉魚港、斗龍港、太平閘等30多座魚道。
至20世紀80年代,相繼建成了安徽裕溪閘魚道、江蘇瀏河魚道、江蘇團結河閘魚道、湖南洋塘魚道等40余座過魚建筑物。其中,湖南洋塘魚道于1980年3月建成運行,它是我國第一座在水電站尾水管頂部設有集魚系統的水電站樞紐型魚道,實踐證明集魚系統對增加過魚效果起到了顯著作用。
在20世紀80年代,我國在葛洲壩水利樞紐建設時針對中華鱘的保護方式做了大量的研究,但最終采取了人工繁殖和放養的方法解決中華鱘等珍稀魚類的過壩問題。此后我國在大江大河上修建大壩時幾乎都不再考慮修建過魚設施,導致魚道研究工作在此后的20年里基本陷于停滯狀態。
進入21世紀后,由于對生態、環保的重視,魚道研究有所恢復,現在水利部正在組織有關部門編寫魚道規范。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在各類水利工程中已建魚道80余座,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各省。已建的魚道大多布置在沿海沿江平原地區的低水頭閘壩上,故底坡較緩,提升高度也不大,一般在10米左右。
魚兒會認得路嗎?
精心的設計只是理論基礎,魚兒到底認不認得路、到底會不會“領情”走這條專門開辟的通道,還需實踐的檢驗。為此,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的專家們進行了放魚試驗。
試驗觀測表明:當魚兒放入模型區時,大多數魚都能直接或間接地找到尾水渠附近水域,但其中約有75%的魚游進了電站尾水管而非魚道進口。因此,要采取適當的阻魚措施,讓魚不能游入電站尾水管,這樣,魚兒才能根據進口的水流環境,找到尾水管上方的魚道進口。
黃金錫稱,據他了解,國內外的魚道建設案例很多,但成功的經驗只有日本以及國內少數地方有。魚道建設的研討也曾邀請日本的專家參加,他們為前期設計提出了很多寶貴意見。另外包括來自中科院、省水利河口研究院等專家在具體了解情況后,均表示此處案例“我看行”。
當地村民聽說后曾開玩笑說:“這就要問魚了!币灿腥苏f:“對魚進行幾次‘培訓’肯定能教會!
村民的玩笑隱約表達了很多人的質疑和擔憂。幾年前,青藏鐵路在建設過程中,為解決藏羚羊遷徙問題而設置了藏羚羊通道,這一做法引起了諸多爭議。但實際使用后,藏羚羊已經很好地適應通道,與通道和諧共融。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