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11月22日,湖北省咸寧市通城縣大坪鄉下畈漁場,12口池塘在陽光下泛著層層漣漪。“池塘目前只需下少量食,主要是抓好魚塘消毒、保溫和并池工作。”漁場負責人盧作保告訴記者。
2006年,盧作保在大坪鄉下畈村二組承包荒地150畝,投入8萬余元發展漁業生產。在水產部門支持下,他引進新品種,推行健康養殖,實現了增收致富。目前,漁場可創年產值20多萬元,純收入5萬元以上,并輻射帶動周邊農民發展水產養殖。
目前,全縣像盧作保這樣的水產養殖大戶有187戶。
近年來,通城縣為推進水產業發展,大力開展良種推廣,注重培植科技示范大戶,帶動了全縣水產業發展。“十一五”期間,通城縣水產養殖面積從3.4萬畝增加到5萬畝,產量以10%的速度逐年增加。今年預計可達5200余噸,實現產值6000萬元。
為了擴大養殖水面,該縣引導農民逐年將不宜種植農作物的低洼田、爛泥田改造成精養魚池;把塘堰由小改大、從淺改深,完善相關配套設施;爭取優惠政策支持,凡新挖連片100畝、水深3米的高標準魚池,縣財政每畝補助600元。
同時,該縣還大力推廣斑點叉尾鮰、螃蟹、甲魚等優質高效特種養殖,建立苗種生產基地,與周邊縣市建立苗種供求信息網絡,為養殖戶調進所需大規格苗種。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