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2009年,我國羅非魚產量高達125萬t,其中出口量占20.4%,達到25.5萬t,在產量及出口量上繼續延續高速增長態勢。然而,在產量及出口量的高速增長背后我國羅非魚產業的問題也不斷顯現:內銷市場開發依然乏力,國外市場的依賴性依舊過度;行業缺乏行為規范,行業無序而分散,導致羅非魚出口價格受制于人。
2010年鏈球菌再度蔓延,養殖戶損失慘重,而對此問題的探討仍無實質性的進展,養殖戶仍在苦盼良方;2010年10月,海南這一羅非魚種苗重要產地的一場暴雨災害使不少種苗企業生產停頓,在利益的推動下種苗數量及質量難以保證。
由于2010年不正常天氣頻繁、病害頻發使養殖戶信心受挫,導致整體投苗量減少及災害等因素,2010年我國羅非魚產量為100萬t左右,比去年下降約13%,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崔和在會上表示。
11月8-9日,第七屆羅非魚產業發展論壇在廣西南寧明園新都酒店召開。海內外專家學者以及種苗、養殖、加工環節等業界人士共聚,針對產業熱點問題進行了深度解析。
此次論壇由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廣西水產畜牧獸醫局、國家羅非魚產業技術體系研發中心聯合主辦。中國水產科學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全國羅非魚產業體系首席專家楊弘、上海海洋大學李思發教授、南海水產研究所李來好副所長、珠江水產研究所盧邁新研究員臺灣水產種苗協會秘書長劉繼源、美國羅非魚協會會長Kevi、全球水產養殖聯盟主任Darry等出席了此次論壇。
產業發展進入平緩階段,不要輕易投資羅非魚產業
據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的數據顯示,2010年1-8月份我國羅非魚出口量達19.5萬t,比去年同期增長30%,出口額達5.7億美元,同比增長34%。此次論壇上,業內代表對于羅非魚價格的回暖意見較為統一,均認為在飼料價格上漲、勞動力成本上升、池塘租金連年ì升、人民幣匯率走高等多方面共同影響下,2010年羅非魚價格的回暖合情合理。但同時也有不少業內人士擔憂,今年羅非魚價格的高位運行會使很多人盲目跟風養殖或者是盲目增加養殖面積。崔和提醒,由于近年受病害、養殖成本上升等因素的影響,我國羅非魚產業發展已¾進入了一個平緩期,產業發展容易碰到瓶頸。上海海洋大學教授李思發也表示,雖然羅非魚產業發展形勢依然良好,但目前中國羅非魚產業發展面臨土地緊缺、水環境惡化;產業鏈各個環節無序發展以及2008年以來低溫凍災、國際金融危機、病害三重打擊,造成了產業發展陷入困境。此外,雖然今年羅非魚整體價格不錯,但崔和提醒,在這個羅非魚產業幾近瓶頸的階段,不要輕易投資羅非魚產業。
美國羅非魚協會會長Kevin也提醒,目前巴西、越南、馬來西亞等國家也是羅非魚生產快速增長的區域,它們有可能成為中國的競爭對手,所以中國必須有強烈的國際競爭意識。
出口加工業應該反思
據資料顯示,我國1-8月份羅非魚出口美國9.7萬t,所占比例首次低于出口總量50%,側面說明了我國羅非魚出口由美國單一市場逐漸向多元化發展。但全國羅非魚產業體系首席專家楊弘指出,目前我國加工企業多以數量而非質量為利益導向,在此問題上國內加工企業應該進行反思。楊弘還認為,美國所占出口量比例仍然過大,為了產業的發展和掌握話語權,國內羅非魚產業應該同步發展國內消費市場。Kevin也建議,中國擁有龐大的人口基數,是一個更大的消費市場,建議中國企業應該把更多目光投向國內市場。崔和則認為,在國際競爭加劇、養殖成本上升、局部市場區域飽和等因素下,養殖、加工將會面臨很大的挑戰,而加工廠的兼并、重組是優化產業資源配置的好方式。
淡魚海養,突破低質低價
李思發教授在其報告中指出,雖然中國羅非魚的養殖量跟出口量是短時間內其它國家無法替代的,但中國羅非魚品質、國內的市場開發同樣影響著羅非魚養殖的效益。
針對如何解決我國羅非魚低質低價及差價問題,Kevin透露,中國羅非魚存在口感和味道方面的問題,這必然導致價格無法上漲。李思發教授認為,淡魚海養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途徑之一,雖然海水羅非魚的討論由來已久,國內外也進行過養殖推廣試驗,但因為缺乏相應的良種資源、市場及理念,推廣進展較為緩慢。另外,李思發教授在會上還專門對其針對海水養殖而選育的品種“吉麗”進行了簡單介紹。據了解,“吉麗”在海水環境下生長速度比“新吉富”快40%左右,而且口感明顯由于淡水養殖羅非魚。在養殖模式上,其也對近年效益較為顯著的羅非魚——對蝦混養模式表示了肯定。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