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阿拉”捉的金槍魚,卻在剛出水時就賣到了海外市場。輾轉運到國內的料理店,價格已翻了幾個“筋斗”。受遠洋作業和國內超低溫冷鏈空缺的限制,上海水產集團遠洋船隊捕撈的金槍魚多年來一直無法“游”回國內銷售。
而今,高檔金槍魚的“回國”通道終于打通。今天上午,上海水產集團與錦江國際集團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水產集團遠洋船隊在海外漁場捕獲的高檔金槍魚將通過錦江國際集團的超低溫冷庫進入上海市場,打造從“漁場到市場”的產業鏈。
“金槍魚的營養價值極高,可是它的保鮮難度也很高,”上海水產(集團)總公司副總裁周勁望告訴記者,供生食的金槍魚主要通過延繩釣的方式捕獲,隨后馬上要放血加工,然后放進冷海水庫里冰鮮保存,或是進入-55℃的超低溫冷庫冷凍。
由于國內超低溫冷鏈空缺,加之市場消費能力受限,水產集團一直采用“資源利用在外,捕撈加工在外,市場銷售在外”的經營格局,多數捕獲的高檔金槍魚直接進入日本拍賣市場。“阿拉捉的魚,阿拉吃不到。”談到此處,海外捕魚人不無遺憾地說。
據了解,“十二五”期間,水產集團計劃在年產10萬噸的金槍魚中,組織50%至60%運回國內。除了金槍魚外,更多“阿拉”捕的魚已踏上“回國”之路,源源不斷地豐富市民的“菜籃子”。據悉,水產集團今年遠洋捕撈的10多萬噸水產品中,30%已“集結”回滬,而去年,遠洋捕撈產品“回國”比例不到10%。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