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近日,“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海洋漁業與灘涂保護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項目“淺海典型生境生態增養殖技術研究與開發”課題順利通過專家驗收。課題組成功研制并中試了淺海海珍品底播增殖專用礁體,包括多層組合式海珍礁、牡蠣殼海珍礁、多層板式海珍礁和蝦夷扇貝底播增殖網籠,提高了淺海海珍品增養殖設施的技術含量。
混凝土多層組合式海珍礁適用于淺海流急海域刺參和戀礁型魚類增殖,采用階梯式設計,可充分利用水體空間,在礁體表面形成人工藻床為增養殖生物提供充足的餌料,也為其提供適宜的隱蔽所。礁體投放一年后形成了茂盛的人工藻床,聚參效果顯著,平均每個礁體上棲息刺參5頭,礁體周圍5m范圍內活動的刺參分布密度約為1.2頭/m2。礁體也具有良好的集魚效果,聚集種類主要是許氏平鮋和六線魚,頂層板也發現有牙鲆棲息。夏季監測結果顯示每個礁體棲息魚類2-6尾,平均3尾,體長最大的20cm,最小的8cm。
以牡蠣殼為材料的刺參增殖礁體,將殼高為5cm以上的牡蠣殼用網衣包裹,經捆扎后形成海珍礁單體,重量約為40kg。10個牡蠣礁單體相互堆砌組成一個礁群單位。該礁體借助牡蠣殼表面較大的表面積,使得微藻和大型藻類可以附著生長,為刺參提供豐富的天然餌料;牡蠣殼所具有的特有空間結構為刺參提供了更多的附著空間和遮蔽場所。中試時投放400-800頭/kg的參苗,按照 20-30頭/m2的密度投放,5個月后刺參平均體重增至56g,礁體刺參分布密度達17.8頭/平方米,周圍刺參距礁距離不超過80cm,證實其具有顯著的聚參效果。目前該礁體已在膠州灣600畝的海域上投放了2萬余噸。未來預期投放面積將擴大至2000畝,約合6.7萬噸。
多層板式海珍礁適用于圍堰海珍品養殖,主要由混凝土底座、管框和PVC波紋板組裝而成。該礁體特點是多層立體結構有效綜合利用水體,同時有效增加了養殖海珍品的安全系數。設計方案充分考慮到設施的輕便、耐用。側面網片,可減輕設施重量,同時實現遮陰和方便刺參活動的雙重目標。該礁體造價低,構造簡單,易于制作。在煙臺海陽圍堰養殖半年多的投放試驗中,礁體(75cm×70cm×70cm)對刺參的聚集效果顯著,對波紋板顏色、間距和放置方式進行了研究,發現黑色、2cm間距及傾斜放置波紋板聚參效果最佳,最高可達22頭/個礁體。
新型蝦夷扇貝底播養殖具,材料為特制塑料原料,韌性強,抗腐蝕,在以沙底為主的獐子島海域進行養殖時,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新型底播籠共計1000籠,每籠放置70個蝦夷扇貝,2009年12月放苗,扇貝的殼高平均為34.3±2.8mm,至次年的7月現場驗收時,殼高已達60.50±4.61mm,回捕率為37.14±1.22%,遠遠高于底播養殖的回捕率(僅為15%)。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