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2010年國家鲆鰈類產業技術體系成果豐碩,一年來該體系取得許多成果和亮點。
一是科技創新能力顯著增強。示范養殖牙鲆全雌苗種800萬尾,大田應用證明可提高產量15%以上;疫苗研究取得新進展,大批量接種鰻弧菌和遲鈍愛德華氏菌疫苗的魚苗,養殖成活率提高20%左右;研制、生產、推廣鲆鰈類專用系列配合飼料2700噸,飼料系數小于1.3;全封閉循環水和半循環水養殖工廠化養殖面積達到4萬多平方米,系統最高養殖密度達到60kg/m2;10m水深海域鲆鰈類專用網箱養殖牙鲆、大菱鲆的示范規模達到160個,池塘養殖面積900畝;形成了鲆鰈類加工、銷售以及質量安全的分析報告;初步建起基于EAN/UCC-128碼的編碼方法和技術規范的產品溯源體系,并進行了產地溯源標識方法的規模化示范;建成年生產能力3000噸的魚類加工生產線1條,并開始進行養殖鲆鰈類深加工產品的研發工作。
二是科技產出成果豐碩。全年共完成階段性成果驗收36次;構建鲆鰈類產業經濟信息發布平臺一個;新建檔案數據庫3個,標準化質量評價標準1個;獲國家授權發明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9項;發表論文57篇、編寫專著3部;完成標準與技術規范9項;培養研究生108人;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山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和人文社科科技成果二等獎各1項。
三是支持產業發展有力有效。向產區推廣大菱鲆選育一代良種185萬尾、優質受精卵72kg、選育有塊速生長優勢的二代良種135萬尾;共舉辦各類技術培訓班與技術推介活動28次,培訓產業技術與信息采集人員3015人次,編寫各類宣傳資料32本(冊),發放宣傳資料12980份;完成了年度國家鲆鰈類產業技術體系“百日科技服務行動”方案的制定和落實等工作;對發生的冰凍、赤潮、漏油和疾病等突發性災害第一時間組成救援小組趕赴災區一線進行救援指導工作,同時開展應急性研究,撰寫了多份調查報告和應對手冊,為預防和降低此類災害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鲆鰈類產業技術體系在“十一五”的后3年,一年上一個臺階,尤其2010年的進步特別顯著。體系無論從人員素質提高還是從工作理念提升方面,都進入到成熟階段。“十二五”時期,體系將在完成各崗位和試驗站任務的同時,重點提高體系的整體性和先進性,舉全體系之力重點支持“鲆鰈類現代工業化養殖模式構建”、“高產、抗病鲆鰈類新品種創制”和“鲆鰈類疫苗的創制與應用”3項工作的深入開展。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