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7日,省政府正式啟動全省精養魚池標準化改造工程,計劃在“十二五”時期完成200萬畝低產池的改造。這一行動,承載著千湖之省怎樣的追求?
淡水漁業大省的憂患
我省水產業依托豐富的資源優勢和雄厚的科技實力,實現了持續穩定發展,養殖規模和水產品總量等多項指標,連續16年保持全國淡水產品第一。淡水漁業第一大省的地位還能保多久?近年來,農業部門人士心里在打鼓。2009年數據顯示,我省淡水產品總量比排名第二、第三位的廣東和江蘇,只分別高出18萬噸和21萬噸;從單產看,我省比廣東低209公斤,居全國第13位。未來10年,我省大水面將實現由人工高密度養殖向以“人放天養”的天然增殖轉變,養殖面積將縮減238萬畝,這一塊將影響產能20多萬噸,需要靠精養魚池提升產能進行彌補。
鞏固第一的地位,抓手在哪里?實現漁業可持續發展,路徑何在?
正如省委書記李鴻忠在批示中指出的,高標準進行精養魚池升級改造勢在必行。
精養池的功績與窘境
目前,全省有精養魚池500萬畝,占養殖水面的51.3%,產量貢獻大,占到了養殖總產的76%。
從生產效益看,精養魚池畝均純效益在1500元至2000元,比大田作物收益要高一倍以上,比大水面收益高3倍以上。“十一五”期間,每年為全省農民人均收入增長貢獻25元以上。
從科技載體來看,大量優質名優水產苗種、先進實用的水產科技成果轉化、優質水產品市場供應、水產品加工原料等基本都是由精養魚池承擔和完成。
簡言之,精養魚池在水產業發展的各個環節起著關鍵作用,是實現我省水產業發展的根基。
但是,精養魚池老化失修問題日益顯現,已經到了不能再等、非解決不可的地步。
專家介紹,我省精養魚池大部分修建于20世紀80年代,長期沒有進行過系統的、標準化的改造,蓄水深度普遍不足1.5米,到處是“碟子池”、“鍋底池”,單產水平低,遠遠不能適應集約化生態健康養殖的要求。
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我省精養魚池升級改造工程方案出臺,并列入“十二五”規劃。規劃明確,每年改造老化淤塞嚴重的低產精養魚池40萬畝,重點改造升級500畝以上集中連片的精養魚池,水產大縣每年改造面積不少于1萬畝。
一年改造,多年受益
精養魚池改造,是不是一改就靈?水產大縣公安縣的實踐,已經給了部分答案。7日,記者驅車公安縣的崇湖漁場、北湖漁場、崔家湖漁區,“一年改造,三年回本,多年受益”的宣傳語隨處可見,沿路看到漁民冒著嚴寒,破除冰凌,人工機械一起上陣,搶抓冬閑時節為魚池清淤、修護坡。
近4年來,公安縣共投入各類資金近5000萬元,帶動社會資本和群眾投入近4億元,改造魚池4萬畝。改造后的魚池,水深增至2.5米至3米,水體溶氧量達到原來的2倍,魚類發病率降低30%左右;畝產一般可達750公斤至1000公斤,是改造前的三四倍;每畝節約養殖成本20%至30%,增加效益近4000元。
有專家分析,如果我省精養魚池改造完成,單位面積的養殖容積可增加67%,不僅漁業產量將可增加100萬噸,而且產值將增加150億元以上,水產品的品質、效益將躍升一個臺階。
透過嚴冬的晨光,我們仿佛已經看到,一批“噸魚塘、萬元池”正在崛起。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