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經過二十多年的研發,上海海洋大學與華東師范大學的專家攻克了河蟹養殖產業中各個環節的難題,讓每年“爬”上人們餐桌的大閘蟹變得越來越多,口味越來越好。今天上午,“中華絨螯蟹育苗和養殖關鍵技術開發與應用”項目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上海海洋大學教授成永旭說,近年來,全國河蟹(學名為“中華絨螯蟹”)每年產量在50萬噸左右,為過度捕撈,長江口的天然河蟹蟹苗已大幅下降,以至需要每年人工投放來維持種群密度,實現蟹苗的大面積人工繁育意義重大。歷經二十多年的探索,課題組突破低鹽度下育苗的關鍵技術,確立了低鹽度“仿生態土池育苗”技術體系,使蟹種的性早熟比例得到有效控制。如今,這種育苗技術已推廣到十幾個省市自治區,全國河蟹養殖企業50%的蟹苗由上海供應。
據悉,上海大閘蟹養殖技術在全國推廣后,近三年來新增產值累計近58億元,新增利潤近18億元,取得了顯著的經濟與社會效益。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