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淮河是我國重要河流之一,地跨河南、安徽、江蘇、山東四省。在安徽省境內約431公里,在淮南市境內87公里。歷史上淮河漁業資源十分豐富,上世紀八十年代,由于社會經濟快速發展,淮河多次發生污染事件,漁業資源急劇衰退,部分河段魚蝦幾乎絕跡。進入二十一世紀,隨著國家對淮河治理力度的加大和環保措施的加強,淮河水質狀況逐步改善。自2008年始,淮南市開始了淮河魚類資源增殖放流工作。為了解、評估魚類增殖放流效果,安徽省漁政局組織淮南市漁政處、安徽農業大學先后在淮河淮南段的峽山口、李嘴孜、洛河灣設置了三個資源監測點,對淮河水質、浮游動植物、魚類捕獲情況進行定點、定時調查分析;并結合走訪漁民開展調查,提出了對淮河淮南段漁業資源現狀年度評估。
監測結果顯示,一是淮河水質狀況明顯改善,具備了漁業增殖條件。從透明度、氨氮、亞硝態氮、活性磷、浮游動植物生物量等多項指標監測結果來看,具備魚類生長、開展增殖放流的水質及餌料條件;二是魚類增殖放流初見成效。由于淮河水質餌料條件的改善,定居性魚類鯉、鯽魚、長春鳊、赤眼鱒、翹嘴鲌、烏鱧等魚類資源逐步恢復,個體規格有增大趨勢。其中鯉魚最大個體3500克;白鰱、草魚、鳙魚也生長良好,白鰱最大個體3215克,草魚最大個體3250克;淮河最著名的“淮王魚”(長吻鮠),因生物學習性特殊,對水質要求高,曾因淮河水污染事件頻發而多年不見,經過近年了的增值放流,資源逐年回升,種群初具規模,僅峽山口上半年就監測捕獲300多尾,最大個體1250克;10月份,捕獲淮河另一鮠科江黃顙270尾,最大個體250克,繁殖種群也已形成。
監測評估報告建議,一是要進一步加大增殖放流,保護生物多樣性。“淮王魚”(長吻鮠)、江黃顙為淮河重要名貴魚類,雖然經過增值放流,資源有所恢復,但種群結構仍然十分脆弱。同時,要加大“四大家魚”、長春鳊等魚類增殖放流,構建合理魚類區系;二是籌建峽山口“淮王魚”等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依據調查,參考歷史資料,峽山口地理、地形獨特,水流較急,是“淮王魚”、江黃顙、鯰魚等集中產地,也是其棲息、產卵、育肥的場所。建設種質資源保護區,將更有利于保護;三是堅持資源監測,加強漁政管理。魚類資源監測工作具有長期性和連續性,應繼續進行監測積累資料,在監測評估的基礎上及時調整增殖內容,保護漁業資源,增加漁民收入。同時,進一步加強漁政管理,嚴打非法捕撈,保護增值放流效果。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