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獎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項目名稱】中華絨螯蟹育苗和養殖關鍵技術開發與應用
【主要完成人】陳立僑成永旭王武等
【完成單位】上海海洋大學、華東師范大學
【成果探秘】
大閘蟹好吃,但并不好養——親本不好,蟹苗就不健康;餌料不好,螃蟹就長不健壯;防范措施不到位,螃蟹就容易早熟甚至得病。“中華絨螯蟹育苗和養殖關鍵技術開發與應用”項目組就是拿老百姓餐桌上常見的大閘蟹作為研究對象,把養蟹的育苗、育種、養成三個階段所遇到的關鍵技術問題一一攻克。
中華絨螯蟹是大閘蟹的學名,自20世紀80年代工廠化人工育苗取得成功以來,大規模發展中華絨螯蟹養殖業成為可能。然而,育苗和養殖實踐中存在的“育苗成本高,苗種質量差”、“扣蟹規格小,早熟率高”、“池塘養殖成蟹規格小,品質差”等問題,成為制約中華絨螯蟹養殖業發展的主要瓶頸。
用項目主要負責人、上海海洋大學成永旭教授的話說,養大閘蟹和養魚一樣,得講究優生優育。先給大閘蟹的“爸爸”“媽媽”即“親本”加強營養,那么它們的“小孩”大閘蟹才會健健康康。研究表明,磷脂、膽固醇和長鏈不飽和脂肪酸,在中華絨螯蟹繁殖過程中是最重要的脂類營養,只有提高脂肪營養,才能提高親本生殖性能。
大閘蟹的卵只有100微米-200微米大小,孵化出幼體。剛長好的蟹苗其實跟蝦差不多,經過一次脫殼才會變成蟹的模樣,像紐扣一樣大,被稱為“扣蟹”。把苗養成蟹種,一般是在當年的5月中旬,這時候一個棘手的問題出現了,如果環境不好,餌料不好,蟹就容易早熟,“一旦早熟,蟹就不長了。”成永旭教授說。項目組研究發現,溫度和鹽度過高、鈣離子濃度失調、餌料高蛋白及脂類營養不平衡是引起河蟹性早熟的主要原因。鑒于池塘扣蟹培育過程中,調控水體溫度、鹽度和水質具有不可操作性,課題組確定了通過飼料營養調控性早熟的技術路線,尤其通過脂類營養優化,研發出抗性早熟的飼料,在大規模應用后,扣蟹規格由原來的2克-3克提高到4克-7克。
防病更不容忽視,一旦一只螃蟹生病,整個池塘的蟹就在劫難逃。比如前幾年高發的抖抖病,該病是由于寄生蟲大量附著在螃蟹的神經節上,掰開一只患病的螃蟹,用鑷子抽動細長的神經節,螃蟹的腳抖動了起來。項目組首次確認中華絨螯蟹抖抖病是由病毒引起的,通過增強河蟹自身免疫調節、控制病原生長水環境和藥物防病相結合的綜合措施,有力控制了抖抖病的大規模爆發,直接推動了21世紀初的成蟹養殖大發展。
成永旭算了一筆賬,我國河蟹每年的產值是240億元至300億元,利用該項目的研究技術,近三年,河蟹產業增加效益20億元。“技術是沒有窮盡的。”成永旭舉了個例子,現在一畝放一斤苗,產出一萬只扣蟹,未來目標是投三斤苗,產4萬-5萬只扣蟹,產量從100斤增加到400斤,那么,如何產出個大、質量好的螃蟹?這都是有待今后解決的課題。
【智慧點】
把一個單一研究對象的方方面面研究透徹,這是一個技術優化、集成創新的研究成果典范。歷經25年,三代水產養殖專家共同努力,解決了中華絨螯蟹育苗和養殖過程中存在的關鍵問題,使我國河蟹養殖業實現了“大養蟹”-“養大蟹”-“養優質蟹”的三次跨越式發展,2007年全國成蟹產量高達48.9萬噸;有力推動了中華絨螯蟹養殖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使我國河蟹養殖業成為世界蟹類養殖業中的奇跡,也給老百姓帶來了優質健康的盤中美味。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