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現在商品龜價格開始急速下降,魚粉價格上漲導致的飼料成本上升,養殖利潤勢逐漸縮水,因此,分析鱷龜的最適營養需要,來初步制定鱷龜營養標準,降低飼料成本勢在必行。
鱷龜在原產地美國的部分州市屬于保護動物,很少有人養殖。進入我國時間較短,1996年和1997年國內將鱷龜作為觀賞寵物龜而少量引進,主要有鱷龜苗和幼體。鱷龜引進之初,工作中心主要放在解決其繁殖問題上,由于商品龜的價格高,利潤豐富,所以鱷龜養殖業比較粗放,一般是用中華鱉或烏龜料喂養,有些養殖戶甚至直接用鰻魚粉,飼料成本十分高(葉榮泰,2008)。然而,現在商品龜價格開始急速下降,魚粉價格上漲導致的飼料成本上升,養殖利潤勢逐漸縮水,因此,分析鱷龜的最適營養需要,來初步制定鱷龜營養標準,降低飼料成本勢在必行。
1、蛋白質需要
龜鱉和其他動物一樣,為滿足生理和生活的需要,要從飼料中攝取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和無機鹽等營養物質,其中蛋白質是最主要的營養素。從其生理作用來看,蛋白質是決定動物生長快慢的關鍵因素。在供給動物飼料時,若飼料蛋白質含量過低,則動物吸收蛋白質用于生長增重的比例小,致使生長緩慢;若飼料蛋白質含量過高或者飼料總能量不足,將使部分蛋白質作為能量而消耗,從經濟的角度來講,這是極為不合理的。
國內對龜鱉營養需求主要集中在中華鱉上。已有的一些研究結果表明,稚鱉對蛋白質的需求量為45%左右。錢國英(1995)以酪蛋白為蛋白源,配合成蛋白含量分別為35%,40%,45%,50%和55%的系列標準試驗飼料,以稚鱉為試驗對象。經60天的飼育試驗,觀測到以40%-50%含量的區組增重效果較好,其中45%含量組增重率最高。孫鶴田等(1997)用正交表(L934)設計9種試驗飼料,以增重率、飼料系數、日生長率和蛋白質效率四項生物學指標為評定依據,研究了中華鱉蛋白質、脂肪、糖、混合無機鹽及氨基酸的適宜需要量。其結果表明,稚鱉日糧適宜的蛋白質含量為47%、能量蛋白比為30.27-32.07kJ/g。每百克鱉重日需要蛋白質1.25g、脂肪0.21g、糖0.53-0.56g,混合無機鹽0.03-0.08g,能量37.85-40.11kJ。影響鱉生長的主要因素是蛋白質。飼料中蛋白質含量為47%時必需氨基酸需要量分別為:蘇氨酸1.97%、纈氨酸1.99%、蛋氨酸1.22%(胱氨酸0.23%),異亮氨酸2.12%,亮氨酸3.79%,苯丙氨酸1.82%(酪氨酸1.49%),賴氨酸3.36%,組氨酸1.54%,精氨酸2.77%。
楊國華等(1997)用梯度法設計了中華鱉稚鱉對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和鈣、磷以及鉀需求量的試驗飼料,在水溫基本恒定的水族箱內分別飼養39d(蛋白質組)和2個月(其他組),以增重和飼料系數作為主要評價指標。結果表明,飼料中含有50%-55%蛋白質,其生長處最優水平,與40%-45%組之間差異極顯著(p<0.01)。
包吉墅(1992)應用正交設計法(L934)配制九種試驗飼料,對稚鱉配合飼料中蛋白質、脂肪、無機鹽和總能的需要量作飼養試驗。對增重率、飼料系數、日生長率、蛋白質效率等項指標進行綜合分析的結果表明:影響生長的主要因素是蛋白質和總能。較優飼料的總能為320-340千卡/100克飼料,蛋白質為46.6%,稚鱉飼料的最適能量蛋白比(C/P)在7.0-7.55千卡/克之間。
曾訓江(1988)采用酪蛋白和魚粉為蛋白源,與α-淀粉及適量維生素和無機鹽組成的半純化飼料,研究幼甲魚飼料中蛋白質的最適需要量。經過1個月的喂養試驗,用生長增重率、體蛋白增加量和蛋白質利用率為指標,根據直線回歸和拋物線回歸方程,水溫23.5℃-31.5℃平均體重為50.77-61.69g的甲魚,對飼料中最適蛋白質含量范圍為47.43-49.16%。何瑞國等(2000)以150g左右的170只幼中華鱉為試驗動物,隨機分為17個組。以飼料能量、蛋白質水平為試驗指標,采用2因子5水平的回歸正交旋轉組合設計得到9個試驗飼料營養組合,與16個組試驗動物相對應,進行60d飼養試驗。
試驗結果為第9組鱉日增重2.22g/d極顯著地高于其它試驗組(p<0.01),比對照組1.38g/d高60.87%(p<0.01),其飼料系數為1.43,較其它組低12.27%-45.00%,較對照組(1.97)低27.41%。結果表明表明:9號飼料能量16.28MJ/g、蛋白質42.49%水平模式適宜于生長幼鱉的營養需要。
2、氨基酸需要
周小秋等(2001)指出,龜鱉對蛋白質的需要量,其實質是對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混合物的需要。各種氨基酸的重要性,可以通過生長試驗和放射同位素標記測定法加以確定。目前對龜鱉氨基酸需求研究較少,主要集中在賴氨酸和蛋氨酸兩種必需氨基酸上。
選擇體重22.62±0.52g稚鱉90只,分成六組,分別投喂含賴氨酸1.42、1.87、2.22、2.57、2.92和3.32%的等能等氮半合成飼料,飼養45d,結果表明,賴氨酸缺乏會降低鱉的生活力,導致其食欲下降、生長受阻、體蛋白沉積下降、肝生長受阻和賴氨酸-α-酮戊二酸還原酶活力下降(p<0.01);賴氨酸對鱉的增重、飼料系數、體蛋白沉積等指標影響極顯著(p<0.01),根據這些指標確定的賴氨需要量差異不明顯,稚鱉賴氨酸需要量為2.4%或5.32g(100gCP)-1。
周小秋等(2003)將90只中華鱉隨機平分為6組,分別投喂含蛋氨酸0.82%、1.12%、1.32%、1.52%、1.72%、2.02%的等能等氮半合成飼料(胱氨酸為0.56%)。結果表明:蛋氨酸水平對特定生長率、攝食量、飼料系數、肝體比、體脂肪含量、體蛋氨酸含量、體蛋白沉積率、蛋氨酸沉積率有極其顯著或顯著影響(p<0.01或p<0.05),但是對體蛋白含量沒有顯著影響(p>0.05)。在飼料胱氨酸含量為0.56%時,稚鱉蛋氨酸需要量為1.28%(風干日糧基礎)或3.07%(蛋白質基礎)。
Chen-Hui Huang等(2002)在3.2g左右的稚鱉日糧中添加蛋氨酸0.67%-1.24%,一共分五組,飼養8周,結果顯示:0.67%蛋氨酸組增重率顯著低于0.81%和1.07%組(p<0.05)。飼料轉化效率和蛋白質效率比變化趨勢與增重率相同,稚鱉體成分差異不顯著(p>0.05),日糧中蛋氨酸含量1.03%(胱氨酸0.25%)或2.48%(胱氨酸0.60%)時,效果最好。
3、脂肪需要
脂類是龜鱉正常生長所必須的能量和脂肪酸的重要來源,可為吸收脂溶性維生素提供載體,其中磷脂在細胞生物膜結構中起重要作用,而膽固醇對生長有促進作用,但是過量的脂肪不僅會影響生長,對龜鱉類肝臟有很大的損害。王道遵等(1984)在做青魚魚種脂肪最佳需要量時,也得出相同結論,青魚魚種飼料中脂肪最佳含量超過6.5%時,食用超過該比例時,反而影響魚體生長。
對龜鱉的脂肪營養需求及其代謝研究迄今尚無較系統的報道。關于體脂含量及脂肪酸組成,相關研究的結果均較接近。占秀安等(2000)測定了中華鱉肌肉和油脂塊的水分、脂肪含量、脂肪酸組成。結果表明:肌肉的脂肪含量為1.23%,油脂塊的脂肪含量為86.72%。王道尊等(1997)對中華鱉的稚鱉、一齡鱉、二齡鱉和三齡鱉的肌肉、背甲、裙邊和油脂塊等不同部位中脂肪含量及其肌肉中的脂肪酸的組成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中華鱉的肌肉、裙邊和背甲中脂肪含量較低。肌肉中高度不飽和脂肪酸含量占脂肪酸總量的32.69%,DHA與EPA分別占脂肪酸總量的8.30%和6.97%左右。
孫鶴田等(1997)用正交表(L934)設計9種試驗飼料試驗的結果表明,稚鱉日糧中脂肪的適宜含量為8%,脂肪為影響鱉生長的僅次于蛋白質的主要因素之一。在脂肪含量約為3-4%的普通粉狀飼料中,楊國華等(1997)在飼料中添加6%的油脂(魚油、豆油各半)組生長最佳,可獲得較高的生長率和飼料轉化率,與不添加組及僅添加4%魚油組之間差異顯著(p<0.05);生長表現其次的是2%和8%的油脂添加組,分別與不添加組之間亦存在顯著差異(p <0.05)。關于中華鱉能量需求方面的資料也很少,中華鱉所需的能量大部分采自飼料蛋白,但是中華鱉能很好地利用脂肪作為能源,中華鱉對脂肪的消化率高達85.69-88.39%,而且中華鱉還能利用適量的碳水化合物作為能量源。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