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卑詩大學一群科學家警告道,濫捕諸如鱈魚、吞拿魚和石斑魚的捕食類魚兒,已導致體積較小的魚類,例如沙甸魚、毛鱗魚和鳳尾魚的大量增加,這可能威脅海洋生態系統。
以卑詩大學魚類研究中心研究員克里斯滕森(Villy Christensen)為首的一群科學家,對遠溯至1880年的全球超過200個海洋生態系統作出研究。結果發現,在過去100年間,捕食類魚兒的數量已減少三分之二,相反在同一段時間里,體型較小魚兒的數量則已倍增。
捕食類魚兒劇減54%
該群科學家發現,單是在過去40年,上述的捕食類魚兒的數目就減少了54%。對于有人提出問題,「到了2050年,海洋還有魚兒嗎?」克里斯滕森指出,該群科學家估計,屆時海里還有許多魚兒,可是牠們多屬于較小的一類,而證據顯示,人類的濫捕正影響全球的食物鏈,使生態失衡,可能帶來疾病、環境和其他問題,繼而造成惡性循環。這猶如動物世界,倘若沒有諸如獅子或豹子,生態同樣無法達到平衡。
此外,克里斯滕森周五在華盛頓向美國科學進步協會,發表上述的研究結果時表示,也許海洋的用途正急劇變化。目前沙甸魚和鳳尾魚等較小魚兒被用作魚粉、魚油及水產養殖業的魚飼料,若此情況持續,可能有一天,人類的海洋會成為「魚場」,專用來生產供水產養殖業使用的飼料。
克里斯滕森續道,漁船的捕撈量過多,而且不斷增加,故此為遏止此種情況,全球捕魚作業方式需要作出改變。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