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記者親手操作染魚過程,教你防范
今起征集假偽商品線索,千元重獎爆料人
“用手擦。”“用白紙蹭,看掉不掉色。”當記者詢問如何避免買到染色黃花魚時,幾位市民給出了上述經驗。然而他們的回答在曾經的魚販小馬看來靠不住。“這么容易就掉色,那大家就都看出來了 ,也就沒必要染了。”小馬說,“我不知道是用什么東西染的,但這樣的魚人吃了,肯定不好。”小馬告訴記者,“我可以幫你搞到魚販給黃花魚染色的色素!”
黃花魚染色:行業內公開的秘密
一連路過5個賣魚小販,小馬表示,它們賣的黃花魚都是染過的。
1月24日早5時30分許,西崗區一水產批發市場外。一名剛上完貨的魚販騎著三輪車正準備離開停車場,旁邊的一名裝卸工人問了一句,“走啦,大哥。”“嗯,回家抓緊時間洗魚去。”男子說完,騎著三輪車揚長而去。
“一些小販從批發市場上了黃花魚后,洗魚是一道必須工序。回家用黃粉將魚洗一下,更好賣。”當記者將曾遇到過的這一幕告訴小馬時,他做了如上解釋。“有的老百姓可能聽說過黃花魚染色,但對于行內來人來說,這已經是一個公開秘密。一些早市的情況可能更嚴重。”小馬說。
2月18日上午9時許,在小馬的陪同下,記者來到位于中山區桃源街附近的早市進行了走訪。“這魚染過了吧。”看著一箱還帶著冰碴的黃花魚,記者小心向小馬求證。“這個魚凍前沒染過,你看它的顏色比較自然。”小馬否定了記者的猜測。“那可以等它化開了再染。”記者有些“不服”。“凍了,它的鱗片就會翹起來,不容易上色了。上色的黃花魚基本都是新鮮的。”小馬回答說。
來到下一家魚攤時,小馬指著正在賣的黃花魚說:“這個魚染過了。”一連路過5個賣魚小販,小馬都表示,它們賣的黃花魚是染過的。“怎么證明?”記者問。“你看這家,染魚的水都還沒倒呢。”小馬指著一個裝滿棗紅色液體的保溫箱說。
記者來到該攤點,與頭戴帽子的中年男攤主進行了交談。“您這黃花魚怎么賣?”“10元兩斤。”攤主回答。“看著有些黃,不會是染過的吧。”記者表示懷疑。“你放心,肯定是沒染過的,我都在這賣挺長時間魚了。”攤主說。“旁邊箱子里的水是做什么的?”記者看著保溫箱詢問。“哦,臟水,沒來得及倒。”攤主表示。在買了一斤魚后,記者離開。
“如何鑒別黃花魚是否染過呢?”記者向小馬請教。“一會我拿到色素,染給你看就知道了。”說完,小馬開始打電話,聯系起了同行。在離開一會兒后,小馬回來時手中多了一個飲料瓶,瓶中裝著棗紅色帶有沉淀的液體。“這就是給黃花魚上色的色素,我聯系朋友拿到的。”小馬說。
“停一下,那個刀魚是染色的。”在我們準備返回的途中,小馬停下了腳步。經小馬的提醒,記者發現,這種刀魚表面非常亮,手指只要在魚身上輕輕滑過,就會沾上銀色物質,事后證明這種物質干了很難洗掉。該刀魚16元一斤,記者以15元的價格買了一條。“刷的東西我們叫它銀粉,一百元一桶,現在不好弄了,我聯系了幾個朋友都沒弄到。”小馬表示。
小馬曾做過海鮮生意,對市場上出售的魚的質量有一定的了解。一趟走下來,小馬說,“這附近早市十幾個小販賣的黃花魚都染過色,差別在于染得多點少點”。
親手操作:魚如何穿上美麗外衣
“上色的賣一箱,沒上的可能才賣一斤,差別就這么大!”
2月18日11時許,小馬先把記者購買的黃花魚挑揀了一遍,將幾乎未沾上顏色的黃花魚揀出來,隨后開始演示染色過程。
他先將飲料瓶中約四分之一的紅色液體倒入盆中,然后扭開水龍頭,放入了半盆清水。“這個紅色液體是經過勾兌的,原始的是黃色粉末。他這瓶兌的有些稀,而且是冷水兌的,要不這瓶色素可以用十多回。”小馬邊操作邊說,“用量也不是那么絕對,靠自己掌握。”
倒入清水后,整個盆中的水變成了檸檬黃色,小馬把幾條魚放入漏盆中,將漏盆在水中上下移動,“魚直接放水里泡,不好上色。”感覺染過的色有些淡,小馬直接將紅色液體倒在魚上,繼續涮洗。幾分鐘后,小馬將魚從水中徹底撈出,原本偏白的黃花魚就變成顏色鮮艷的小黃花魚了,完成了“丑小鴨變天鵝”的過程,整個過程可以用一個詞來形容:簡單。 記者也親手嘗試了下這個沒有多少技術含量的操作,可由于分寸掌握不到位,染后的黃花魚變得太黃了。“壞了,有點太假了,沒法賣了吧?”記者不無遺憾地說。小馬的回答讓記者有些驚訝,“這你就外行了。越黃越好賣!”
“好好的黃花魚為何要染色呢,為了顯得新鮮、賣高價?”記者不解地問。“其實就是為了好看!不新鮮的魚,鱗片破損,不容易上色。小黃花魚的進價也就三四元錢,本身不高,色素的成本也不高,所以也談不上用別的魚染色冒充或者賣高價。這樣做,就是為了好看,增加銷量。試想,一輛外表掉漆的車,和一輛剛打過蠟的車,同樣的價錢你會買哪輛?”
“何必非要多此一舉呢?”記者提出質疑。“沒上色根本賣不動。我有一回進的黃花魚沒上色就賣,結果80斤一箱的魚,有50斤沒賣掉,我自己腌著吃了。上色的賣一箱,沒上的可能才賣一斤,差別就這么大!”小馬顯得有些激動。
美容劑成分:含對人體有害物質
刀魚身上刮取的銀色粉末是平時刷暖氣用的粉末,含有大量重金屬。
那么這種神秘“溶液”究竟是什么呢?2月21日下午3時許,記者采訪了中國食物與營養學會理事、大連工業大學食品學院教授農紹莊。經過觀察,農教授認定色素為“日落黃”。“給黃花魚上色用的色素為食用色素中的合成色素,從它的顏色來看屬于‘日落黃’。該色素外觀看起來偏橙紅色,當用勾兌好的色素染色后,被染物體的顏色就會呈現出黃色系。具體顏色的深淺要看色素勾兌的比例。”農紹莊說,“‘日落黃’這種色素的成本很低,一斤‘日落黃’才要60元錢,而這一瓶色素卻能染出一噸的魚。”
農紹莊指出,“‘日落黃’分工業和食品用兩種,它的作用是用來使事物的顏色更鮮艷,而不是用來掩蓋食物本身的質量問題。用‘日落黃’給黃花魚上色,使其看起來新鮮光亮是違規使用色素的一種行為”。與此同時他還指出,“雖然‘日落黃’允許在規定范圍內使用,但畢竟是合成色素,其中的鋁色錠含有鋁元素。如果商販大量添加,那么長期食用這樣的魚會對大腦產生一定影響,尤其是對孕婦及嬰幼兒人群等敏感人群。”
當農紹莊看到從刀魚身上刮取的銀色粉末時說,“這種東西就是銀粉。通俗點說就是我們平時刷暖氣用的粉末。其中含有大量重金屬,例如鉛、汞,對人體損害很大。這種銀粉如果食用會對人體的肝臟、腎臟等功能做成巨大傷害,對人的神經系統也有損傷。”“這些東西特別便宜,大約100元一桶,到建材商店都能買到。刷暖氣的銀粉溶在汽油中,而刷在魚上的是溶在酒精等液體中,聞不到味道。它的附著力很強,只要染到魚的身上,就很難弄掉。”農紹莊解釋道。
鑒別染色魚
健康魚的嘴腮幾乎是白色
在驗證市民提供的白紙檢測法時,記者發現擦過染色黃花魚的白紙上并未留下明顯顏色,這一招并不好用。根據驗證,記者總結了幾條簡單易行的鑒別方法。
1、白醋檢驗法。小馬在清洗漏盆時,直接使用了大量白醋。他表示,“用白醋擦拭染過的魚顏色會掉,而魚身上如果為自然色是不會掉的。”這種鑒別方法也得到了農紹莊教授的肯定,“鋁元素溶于酸,而自然色素不會。”
2、外觀鑒別。 小馬拿著未染色的黃花魚告訴記者,“你看魚嘴和腮的周圍,沒染過的魚這些部分幾乎是白色的。你也可以將魚嘴扒開,如果魚染過色,嘴里可能有殘留的黃水。”農紹莊教授也建議,“市民在選購時,也可以在陽光下觀察魚鱗,上面顏色均勻的肯定是染過色的。”
3、太黃的魚要小心。大連自然博物館的魚類研究員趙永波告訴記者,“黃花魚因身上有黃色而得名,這種黃色在腹部較為明顯,色澤自然。但老百姓認為黃花魚越新鮮越黃,水越深越黃,完全是誤區,顏色深淺只與水溫等因素有關。顏色太過鮮艷的黃花魚肯定有問題。
4、指甲刮。刷過銀粉的刀魚,用手指甲刮魚身表面時,可以刮下銀粉,但這招僅對刷色不久的刀魚有用。刀魚是否上色,也只能通過外觀鑒別。“有的刀魚外表特別亮,甚至可以反光,這樣的一定不能購買。”小馬說。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