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日,記者在西江肇慶岸邊見到70多歲的梁叔,他將用了30年的漁船停在西江邊,專心曬網修補小船。梁叔說,西江鳊魚少了,鰱魚也少了,魚也小了。
4月1日12時至6月1日12時,經國務院批準,珠江流域禁漁。西江肇慶段的漁民松了口氣,40年魚類減少50種的西江河現狀,可望繼續有所改變。
珠江禁漁是中國繼海洋伏季休漁和長江春禁后的又一重大資源養護措施,是中國出臺的第二個流域性禁漁制度。國家相關部門表示,禁漁期間,國家將對困難漁民予以一定的補貼,并幫助漁民開拓就業渠道。
西江是中國南方大河珠江的干流,其自廣西梧州與西北來的桂江匯合入粵始稱西江,全長2129公里,流經肇慶約有225公里,加上其重要的干流支流綏江、賀江、新興江,歸屬肇慶管轄的流域全長700多公里。
西江漁民最輝煌的上世紀70年代,珍稀魚曾出口供應港澳,魚苗供應東南亞各國,為國家賺回不少外匯。民謠稱,“家里養條牛,水里劃著舟”。
據資料顯示,上世紀80年代,西江有魚類130多種,現在只能找到80多種。監測還發現,除了魚類減少,捕撈量相比10年前下降了50%。
當地人稱,西江鰣魚歷史上曾是貢品,被歷代皇帝與文人雅士追捧。鰣魚,粵人稱“三黎魚”,離水見光片刻即死,且不能養、更不能殖,矜貴異常,是江魚中的極品。肇慶老知青回憶,30年前在肇慶一天掙5角錢人民幣,而鰣魚卻賣到1元錢1斤。
廣東省漁政總隊肇慶支隊副支隊長黎杰容曾告訴記者,他在肇慶近30年,曾托漁民找一條鰣魚,可至今沒著落。
當地餐館有西江“假魚”,而真正的西江甲魚沒有了。漁民梁叔告訴記者,水魚(甲魚)市場里有,西江河里早見不到了。
肇慶漁政部門稱,造成西江魚類減少的原因很多,包括產卵場遭破壞,人類捕撈壓力劇增,盡管每年向西江投放超過300萬尾魚苗,但兩者失衡仍導致魚種群急驟減少。
去年統計顯示,該市有漁業村(居委會)15個,傳統漁民人口15250人,捕撈從業人員3128人;登記在冊的漁船1640艘,年捕撈漁業產量約5000噸,當年該市在西江還增殖放養了1000萬尾青魚、草魚、鰱魚、鳙魚四大家魚。
據了解,為保護西江的魚類資源,當地漁政部門經過摸索,在2004年人工建造了鯉魚的產卵地人工魚巢,西江肇慶段的鯉魚數量逐漸增多。
據悉,中國農業部在實施珠江流域的整體保護后,計劃每年都安排全流域休漁期。該省漁政總隊肇慶支隊表示,將在西江流域加大宣傳,讓漁民家喻戶曉。
梁叔告訴記者,他期待6月1日解禁后,一網下去從西江能撈起個“金元寶”。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