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資本市場反應同樣迅速的,還有現實中的漁業產業。近海漁業、遠洋漁業、加工出口企業以及終端經銷商,潛在的影響正在顯現。
來自天津的漁民始終固執地相信,這個季節打不上魚,和輻射息息相關;養殖業大戶則死繃著價格不放,在水產品銷售下滑的同時,和魚類批發商打一場心理和價格的戰斗;而出口商則看中了商機,日本捕魚暫時“歇業”,魚類的“中國制造”走得一帆風順。
核輻射陰影一面擊破了漁業心理防線,可另一面卻打開了利好的局面。輻射帶來的影響或需要經過一個較長的時間跨度,而現在的嘆氣或欣喜,也僅僅是這場戲開始的一個龍套。
海捕資源減少
4月7日下午5點,楊金凱把船停靠在漁港,有些沮喪。這一天,他只收獲了不到30斤皮皮蝦和16斤海蠣子,而一個月前,他還可以捕到100多斤海蠣子。
楊金凱所在的漁港,位于天津市漢沽區營城鎮蔡家堡村,距離日本福島約2000公里,有600多年的漁業歷史,是天津市捕撈漁船最多的漁業村。500多戶村民中,有一半以上從事漁業生產。
進入3月中旬以來,楊金凱發現“海里的貨少得出奇”,這些天村里其他的漁民,已經不再出船了,即使趕上好天氣,漁港停靠的300多只漁船也就出去五六只,但依然收獲甚微,
加上近期柴油價格上漲,出船就意味著賠錢。
以他20多年的捕魚經歷來看,現在的捕撈量是往年同期中最少的一年。
小學文化程度的他現在每天關注電視新聞,希望能為眼前的困境找到答案。而據國家海洋預報臺4月7日預測分析,日本福島核電站附近海域中的放射性污染物,未來三天主要由福島附近海域向偏南方向漂移擴散,對我國海域環境不會產生影響。
但這條消息并沒有消除楊金凱的疑慮。究竟是什么原因?他至今不得而知。
對于楊金凱的困惑,天津市王頂堤水產批發市場有限公司總經理陳孟龍認為,海捕資源減少,是近年來“濫捕濫撈”和化工污染液體所致。
上海海洋大學漁業經濟研究專家樂家華也認為,將海捕量減少歸咎于核泄露,是“站不住腳的”。近海捕撈產品的產卵場、索餌場、越冬場主要集中在我國的渤海、黃海和東海海域,主要洄游性經濟魚類的洄游路線均遠離日本東海岸核泄漏區。
他表示,根據福島附近的黑潮的流動方向,放射性污染物不存在向中國海域擴散的動力條件。
樂家華覺得,對于當前渤海海捕資源的銳減比較合理的解釋是,日本強震和海嘯后,海洋環境發生變化所致。他對新金融記者表示,海洋生物因為無法適應這種變化,有可能從原先的生存海域,洄游到深海區或其他海域。
海嘯造成的洋流也紊亂干擾了原先的魚群分布。近日有媒體報道,日本海嘯當天造成太平洋其他海域出現異常水流,導致墨西哥海域出現巨型魚群的奇觀。“從這個角度上講,海洋環境的變化將影響我國太平洋沿海、尤其是渤海海域的捕撈作業。”樂家華認為,這種影響的持續時間和程度目前很難估計。
與楊金凱所處位置不遠的養殖戶陳鋒,此間卻是另一番境遇。
從漢沽區驅車大約20分鐘,當車駛入楊家泊鎮蘆堂路段時,進入視線的便是一片片的水塘,接著就是一家挨一家的養殖公司和育苗公司。
4月8日早上10點,在偌大的辦公室里,陳峰正坐在辦公桌前悠閑地聽著音樂。中午時分,又和幾個相熟的朋友外出吃飯聊天。
陳峰經營的養殖場有10000多平方米,主要養殖鲆碟類魚品。
言及日本的核泄露,陳鋒稱對自己的生意沒什么影響。并表示,等南方的網箱魚過季了,才是他真正賣魚的時候。
閑聊中,一位魚販在電話中欲就多寶魚和他討價還價,陳鋒明確給予了拒絕:“多寶魚就25元一斤,現在市場行情就這樣,萬斤以上才管送。”
和陳鋒持相同態度的,還有天津欣億達水產養殖有限公司的董事長陳繼友。
“沒嘛影響。”陳繼友直言。他向新金融記者解釋,眼下許多養殖公司已經屬于“工業化生產”了。他們養魚所用的海水,需要經過13個步驟,多次蒸發,整個流程要持續幾個月。“現在養魚的水,都是去年的,能有啥影響啊。”他反問道。另外,現在養殖公司的水產品,都是經過人工孵化、人工培育的,與太平洋沒有太大關系。
可是,也有不少養殖戶不像陳鋒和陳繼友那么樂觀。“還是有影響的,一些原產地是日本的魚就不好賣。”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養殖戶告訴新金融記者。
4月8日晚間,國家質檢總局再次發布公告,要求從日本進口水產品應事先辦理檢疫審批手續,并在“產地”欄中注明水產品原料養殖地區所在縣名稱,以及捕撈區域及其聯合國糧農組織漁區編號。
銷量出現下滑
除了捕撈量下滑外,更讓楊金凱心煩的是,海貨的減少并沒有帶來收購價的上漲,反而越來越低。
楊金凱告訴新金融記者,一個月前,蔡家堡每斤海蠣子的收購價還是10元錢,現在跌至每斤3元錢。
每年開春是海鮮銷售的小旺季,皮皮蝦也開始上市了,但價格并不像往年同期那樣漲上去,反而一再掉價。這一個月的時間,楊金凱經歷著皮皮蝦的收購價從每斤40元下降至30元。
再下降至25元,最后降至了現在的每斤13元。
去年的4月份,楊金凱每天捕來的海貨加在一起,最高可以賣出2000元錢,“現在能有400元就不錯了。”更可怕的是,以前每天下午在漁港等著收魚的魚販子,現在給他們打電話也不來了。
魚不好賣的情況,在水產市場得到驗證。
4月8日上午11點,在天津市王頂堤水產批發市場內,一家海鮮批發店內仍有幾筐海螃蟹沒有賣出。店員稱,他們一般從凌晨1點就開始出售和配送,到中午一般就能銷售一空。但近幾天不少飯店和零售客戶的拿貨量,明顯開始減少。
該市場總經理陳孟龍不愿透露目前市場整體海產品的銷售量,不過他承認,消費者的擔憂已經影響了海鮮的批發銷量。
陳孟龍說,目前沒有針對性的措施可以稀釋掉市場銷量的影響。他表示,目前權威部門還沒有發布對近海捕撈的水產品檢測報告,至于是否威脅到食用安全還未定論,所以沒辦法采取任何措施。
同樣的情況出現在大連匯豐水產商行。
在杜秉泉經營的大連恒匯豐水產商行里,銷量下滑出現在3月底。“雖然現在不能確定水產品是否受污染,但消費者的心理暗示已經產生了消極作用,影響很大。” 杜秉泉對新金融記者表示。
杜秉泉稱,自己的壓力不僅僅來自核污染潛在的影響。今年,工人的最低工資從以前每天40元已經提高到了60元,人力成本增加了20%。而據他不完全統計,最近一漲再漲的油價,使得物流成本也增加了20%。對于目前的市場,他和很多同行們都決定“不做、少做”,暫不“頂風而上”了。
“控制出貨量,保護這個市場吧。”杜表示。與此同時,他還透漏自己趁這個時候,要在產品方面做點突破,比如加工一些半成品,消化掉一部分成本,讓價格看上去優惠一些,從而刺激消費者的購買力。
此時,千里之外的廣州,也被媒體披露出近期水產品銷量下降明顯的消息。有的市場,冰鮮類產品的銷量甚至下降了一半。
4月8日,新金融記者從農業部相關負責人處獲悉,在日本核泄漏事件發生以來,農業部高度重視,并加強了對水產品市場運行狀況的監測。數據顯示,3月11日至今,我國水產品批發市場運行平穩,養殖、捕撈產品價格漲跌和市場交易均在正常范圍內波動。
出口企業利好
正在與銷量作斗爭的還有遠洋漁業公司。
在日本強震發生后的18個交易日,獐子島(SZ002069)就跌去了12.31%。其董事長吳厚剛雖曾多次對媒體表示,日本福島核事故目前對公司沒有影響,但依舊沒能挽回投資者的信心。
就獐子島股價的波動,中水漁業(SZ000798)董秘陳明給出了自己的理由,“他們距離日本海域比較近,我們跌幅較小,就是因為距日本海域較遠。”
核輻射對漁業股份“有影響,但不會太大”。陳明向新金融記者袒露。在他看來,就目前而言,日本地震、核泄漏對日本經濟造成的影響“很難說清”,其解決和應對危機的能力還有待進一步證實。
核泄露對資本市場的影響雖然立竿見影,但現實中的遠洋漁業也未能幸免。“進入4月,我們的銷量較以往有了20%-30%的下滑,這樣一來,可能會導致公司全年銷售量下滑10%。”深圳聯成遠洋漁業有限公司營銷經理黃自奮對新金融記者說,“雖然我們捕撈的海域距離日本相關海域4000多公里。”
深圳聯成遠洋漁業有限公司于2002年9月注冊成立,是目前國內從事冰鮮金槍魚捕撈和經營的主要遠洋漁業公司之一。
黃自奮表示,如果不做任何促銷,影響大概會持續3-6個月。“培養消費者的信心,是需要時間的。”
雖然,20%-30%的下滑量讓樂家華覺得有點“言過其實”,但對培養消費者信心這一點,他也表示認同。
深圳市一位不愿具名的券商分析師告訴新金融記者:“核泄露對中國漁業的潛在影響可能會很大,影響的時間跨度,目前不好預計。”
該分析師還強調,目前核污染究竟到了一個什么程度,沒有人知道。從時間窗口上講,通常會影響3個月。他表示,“如果海洋真的被污染了,魚粉勢必會被污染,接著飼料就會被污染,然后導致食物鏈里的各個環節都會受污染,水和空氣也會被污染。那么,某個單一的產品結構就很難避免。”
然而,核泄漏對我國漁業產業的潛在影響是多方面的。受日本地震、海嘯極其核污染等多方面影響,日本的漁業接連受到重創。業內人士紛紛表示,國內的水產出口企業或將贏得更多訂單。
市場顧問公司海橋市場公司董事長樊旭兵表示,這種重創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方面,此次地震重災區中的仙臺港及宮城縣氣仙沼等地是日本重要的漁港和漁業基地,導致其部分“硬件”被摧毀。另一方面,核廢液的排放對日本漁業是一個最直接的打擊。
“如此一來,我國水產品的出口訂單便會增多。”樊旭兵向新金融記者分析,當然前提是,我國的水產品在沒有被污染的情況下。而這些訂單,除日本采購商追加外,還有一些是之前長期在日本采購的歐美采購商轉換來的。
樂家華也認為,日本地震和核泄漏后,我國水產品企業對于日本的出口量會增加,預計比去年同期會有20%-30%的增長,而且出口的品種也會增加。因為日本東北漁業基本是受到了毀滅性的打擊,當地漁業產量占到整個日本產量25%左右。
當核污染給一些出口企業帶來利好的同時,因為出口訂單增多后,可能影響國內水產品供給以及價格的“聲音”應運而生。
對此,上述農業部相關負責人的看法是:“不必擔心。”在他看來,即使訂單量增多,國內市場上的水產品完全可以滿足需求,同時價格大幅波動的可能性也不大。
該負責人簡要闡述了不必擔心的原因。首先,國內水產品產量豐富,2010年我國水產品總產量達到5366萬噸,出口總量達到334萬噸,折合成原料的水產品進出口量也僅為600萬噸左右,如果再刨除掉32%的來進料加工出口,我國自產水產品出口量也就400萬噸左右,僅占我國水產量的7%,比重不大。
其次,我國國內水產品消費習慣和國際上有很大不同,國內銷售和出口的水產品從產品種類、產品形態等各方面都有很大區別,出口增加對國內市場供應影響甚微。再次,我國市場上銷售的水產品品種多,替代性強,加之不是生活必需品,也不會導致水產品價格的大幅上漲。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