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界大鯢” 養殖產值“十二五”力爭突破40億元
發布時間:2011/4/11 14:24:24 來源:人民網 編輯:羅詩吟
我來說兩句(0)
核心提示:在前不久召開的2011張家界國際森林保護節開幕式上,國家質檢總局科技司副司長裴曉穎宣布——國家質檢總局已批準對“張家界大鯢”實施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
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
2011張家界國際森林保護節上,“張家界大鯢”成為游客爭相目睹的寵物。(吳向家攝) |
 |
張家界金鯢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建文表示,力爭把張家界建設成為中國大鯢保護的樣板和全國最大的大鯢產業基地。(吳向家攝)
在前不久召開的2011張家界國際森林保護節開幕式上,國家質檢總局科技司副司長裴曉穎宣布——國家質檢總局已批準對“張家界大鯢”實施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張家界大鯢”由此成為中國第一個水生野生動物地理標志產品。
大鯢是世界上現存個體最大的兩棲動物,俗稱“娃娃魚”,在地球上生活了三億五千萬年,是與恐龍同時代的“地球紀念物”和極其珍貴“活化石”,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Ⅰ和中國二級保護水生野生動物名錄。
張家界是中國大鯢最主要的原產地,從對大鯢的搶救性保護,到人工繁育大鯢,到大鯢系列產品研發,造福人類,張家界探索出一條成功的道路。 張家界副市長向佐誼告訴記者,張家界對大鯢的保護始于40年前的1972年,當時在張家界桑植縣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大鯢科研所,1978年大鯢人工繁殖首次成功,填補了世界大鯢人工繁殖技術的空白,1996年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國家級大鯢自然保護區。
近年來,張家界對大鯢的保護力度加大,并嘗試開發利用珍稀大鯢資源。張家界建立了總面積達14285公頃的大鯢保護核心區、緩沖區、試驗區,建立了11個觀測保護站,在湖南省畜牧水產局支持下建立了湖南省大鯢救護中心和大鯢國際學術交流中心,成立了大鯢保護與發展協會。2010年,該市引資6000多萬元建成國內第一個大鯢科技館。
2010年12月24日,張家界市委書記胡伯俊帶領市直單位的負責人專題調研張家界大鯢,并指示將大鯢產業作為全市新型產業來抓。“十二五”期間,張家界將建成1個大鯢種質資源基因庫,30個大鯢原種繁育基地、50個大鯢人工繁育基地,100個商品魚馴養基地,年生產大鯢子二代種苗120萬尾、商品魚2500噸,實現大鯢養殖產值40億元,加工增值100億元。
在民間,被媒體稱為“中國娃娃魚之父”的桑植縣芙蓉橋鄉白族農民王國興,25年前投身大鯢保護,先后投入2000萬元,并率全家開鑿了一條602米的山洞里研究大鯢人工繁育技術,在山洞里一呆12年,獲得了大鯢人工繁育發明專利,使大鯢養殖成活率高達99.2%,受到了中國工程院院士劉筠等一批專家的贊譽。
經過多年的苦心探索,王國興父子成立了張家界金鯢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連續16年人工繁殖大鯢幼苗,成功培育出大鯢幼苗25萬余條,在國內首先實現大鯢規模化養殖。目前公司存有大鯢親本6870條,常年存池大鯢43000余條,并獲得了《大鯢人工繁殖方法》《大鯢保健食品及其生產方法》等7項國家專利。
地理標志產品是指在特定地域、土壤、水質、氣候、生產技術、工藝條件下生產的,經核準以地理名稱命名的產品,是一項國際公認的知識產權。向佐誼說,張家界將借國家質檢總局對張家界大鯢實施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的契機,堅持保護與開發并重的原則,積極推進大鯢的深度開發和產業發展,促進大鯢科技文化與旅游的深度融合,把張家界建設成為中國大鯢保護的樣板和全國最大的大鯢產業基地。
|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