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從近日召開的遼寧省水產技術推廣工作會議上獲悉,“十一五”期間遼寧省引進、推廣重點水產健康養殖新項目100余項,獲得省級以上科技進步獎24項,累計示范推廣面積達500多萬畝。
科技進步對漁業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由“十一五”初期的39%提高到57%,為經濟總產值突破千億元大關提供了科技支撐。據記者了解,依靠科技進步使全省漁業經濟創造了1049.7億元的總產值。
“十一五”期間,遼寧全省水產技術推廣機構發展到359家,試驗示范基地增至63處,公益性水產技術推廣體系初步形成。全省圍繞刺參、中華絨蟹、大菱鲆、海蜇、德國鏡鯉、懷頭鯰、黃顙魚、毛蚶8個主導品種,開展池塘立體養殖、稻田大壟雙行養殖和池塘高效增氧養殖三大技術普及活動。
2010年遼寧各地就重點引進了“杭鱧1號”、“中國對蝦黃海2號”、“星突江鰈”等新品種,開展對“松江鱸魚”、“河鱸魚”、“有明銀魚”和“青蛤”的人工繁育試驗,在“池塘養殖兩茬魚技術”、“循環水養殖泥鰍魚高產技術”、“全程配合飼料健康養殖大菱鲆技術”、“蝌蚪全價餌料和林蛙病害防治技術”等新領域進行了探索。
據不完全統計,遼寧全省各級推廣機構面向廣大漁民普及現代科技漁業知識,編寫培訓教材5萬冊,下發技術資料45萬份,共舉辦培訓班1903期,培訓漁民17.6萬人次。
在技術推廣的同時,強化水產品質量監督手段。“十一五”期間,國家和省財政投入1182萬元,改建省級水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實驗室,并于2010年通過農業部水產品藥物殘留能力驗證考核,全省已初步建立起專業水產養殖病害防治體系,降低了養殖企業的風險。
2010年,對全省14個市養殖池塘面積進行了現場勘驗,完成了全省養殖池塘面積統計數據與衛星遙感數據的校驗,誤差在2.8%以內。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