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入春以來,數萬鸕鶿棲息在新疆兵團農一師塔里木河灌區水管處勝利水庫中的千畝魚塘,養殖場的漁業養殖戶們對這些鼓噪的鸕鶿們充滿哀怨,因為他們的魚苗稍不留意就會被這些饞嘴的家伙偷食。
漁民敲鑼放炮趕鸕鶿
“它們每只一餐至少能吃半公斤魚,都是些難纏的家伙。”5月6日,水庫養殖戶陶旭在電話中告訴記者,他現在幾乎成了“半職業的趕鳥專家”。他裝備了烈性爆竹、竹竿,還配備了快艇、哨子等,每天的工作就是來回奔波上百公里,驅逐那些“侵犯”魚塘的鸕鶿,但他奉命不準捕殺鳥類。
陶旭說,自己去年投放的30噸魚苗,如今被偷吃的只剩下5噸左右,他至少損失了十幾萬元。今年,他光買鞭炮就花了兩千多元。
每天的清晨或黃昏時分,在水庫邊上的胡楊樹林上筑滿了大大小小的鳥巢,一棵樹上少的兩三個,多則十余個,密密匝匝地聚集著鸕鶿,數不勝數這種讓當地養殖戶和水庫工作人員每天都能見到的場景,可愁煞了他們。幾萬只鸕鶿讓這里的魚苗遭了秧,一只成年鸕鶿平均每天要消耗一兩公斤魚苗。
為對付這些饞嘴家伙,養殖戶和水庫職工使出了各種辦法。敲鑼、放鞭炮、拉網、播放鸕鶿天敵鳴叫聲,但都不管用。
“時間長了,敲鑼、放炮都不管用了,它們該咋吃就咋吃。”陶旭說,養殖戶們惟一期待的就是夏天趕緊到來。因為到了6月份,魚兒長大了,鸕鶿也不來了。“現在,只有盡量趕。”養殖戶們說。
一天吃掉百噸魚苗
“這些鸕鶿常年棲息在勝利水庫旁邊的胡楊林里,對我們的漁業生產危害非常大,像這種五六十克規格的魚苗,是它們最喜歡吃的,但也是價格最貴的。”勝利水庫水產養殖場指導員周天昆說。
據周天昆介紹,近年來,隨著塔河流域綜合治理進程加快,生態環境不斷改善,人類對野生禽類保護意識逐步增強,數十萬只水鳥棲息在勝利水庫,尤其是鸕鶿數量的劇增,給水庫濕地憑添了不少景色和樂趣,但也給當地漁業生產帶來了極大危害。
補貼漁民免傷鸕鶿
周天昆說,每年春秋季節是勝利水庫低水位投放魚苗的時期,適逢鸕鶿和其他水鳥交配繁殖時期,水庫周邊的濕地、胡楊林、蘆葦蕩、沙包成為鸕鶿筑巢孵卵的首選,投放的魚苗則成為鸕鶿等水鳥的美味佳肴。
據了解,野生鸕鶿屬國家二級保護鳥類,主要以活魚為食,每年的春、秋兩季鸕鶿進入繁殖期間,一只成年鸕鶿一年可繁育兩批幼鳥(8-10只),在第二批幼鳥孵化的時候,第一批幼鳥已經能下水捕魚了。
據該水產養殖場所做的一份統計報表顯示,每只成年鸕鶿平均每天要消耗1.5公斤至兩公斤左右魚苗,數萬只鸕鶿就要消耗百噸活魚。近年來,勝利水庫養殖場投放的魚苗每年增長20%,但是撈捕量卻呈逐年下降趨勢。
“長期下去,別說野雜魚,就是草魚、鯽魚、鰱魚等家魚也要絕種斷代了。”養殖場職工憂心忡忡地說。
勝利水庫水產養殖場指導員周天昆說,一方面不能傷害珍稀鳥類,另一方面又要保障漁民的經濟收益,對于養殖場和塔河管理處來說,目前也面臨兩難境地,還未能找到一個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法。只能在不傷害鳥類的情況下給予漁民一定的經濟補貼,將漁民的損失降低到最低。
據悉,鸕鶿在危害漁業的同時,對胡楊也有危害,鸕鶿排泄的糞便很容易將胡楊樹燒死。
“雖然鸕鶿對我們漁業生產危害極大,但我們一方面要發展漁業生產,另一方面還要保護它。在投放魚苗期間采取措施驅逐它只是一種權宜之計,希望野生鳥類保護、林業、環保等有關部門關注此事,拿出一個兩全齊美的辦法,既能保護野生鳥類,又能促進漁業生產,實現人與鳥類的和諧共處。”養殖場的職工如是說。
鸕鶿簡介
鸕鶿也叫水老鴉、魚鷹。是鵜形目鸕鶿科的1屬,有30種。鳥類。身體比鴨狹長,體羽為金屬黑色,善潛水捕魚,飛行時直線前進。中國南方多馴養來幫助捕魚。除南北極外,幾乎遍布全球。野生鸕鶿分布于全國各地,繁殖于東北、內蒙古、青海湖及新疆西部等地。屬于留鳥,終年棲息于同一地區,不進行遠距離遷徙。平時就棲息于河川或湖沼中,主要以魚類和甲殼類動物為食。連日來,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一師塔水處勝利水庫,經常會出現一個蔚為壯觀的場面:每天早晨6點多,天還蒙蒙亮,鸕鶿就成群結隊、悄無聲息地來了。它們飛著飛著,一個猛子扎進魚塘,待一會露出水面后,沒有哪個嘴里是空著的。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