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記者致電我市海洋部門時,有關人員正在進行臨時會議。據介紹,7月26日,廈門市海洋與漁業環境監測站監測發現赤潮,面積約25平方公里,主要位于廈門同安灣頂瓊頭以及鱷魚嶼以南海域,赤潮藻類為中肋骨條藻、血紅哈卡藻。
7月28日,赤潮面積擴大到約105平方公里,其中廈門同安灣海域擴大到約60平方公里,廈門西海域出現約25平方公里,東部海域出現約20平方公里。赤潮藻類增加了角毛藻。7月30日,赤潮面積減少到20平方公里,其中廈門同安灣15平方公里,西海域減少到5平方公里,東部海域赤潮消失。根據昨晚海洋部門透露的最新統計數據,目前我市赤潮總面積僅剩6至7平方公里。
一般5月發生 今年特別晚
據介紹,廈門海域的赤潮一般發生在4月至10月的高溫期,以往廈門首次赤潮一般發生在5月份,今年特別晚,發生在7月底。
與以往赤潮的另外一個不同點是,以前發生在我市的大都是單藻類赤潮,而這次是多藻類。市海洋與漁業局環境資源保護處有關負責人表示,目前發現的三種赤潮藻類為廈門海域常見的浮游植物。廈門海域為富營養化海域,當氣候、環境條件適宜時,浮游植物容易爆發性增長,形成赤潮。春、夏季是廈門海域赤潮容易發生的季節,7月25日開始,受“洛坦”臺風影響,廈門的氣壓明顯下降,以東南風為主,風力2-4級且較穩定,氣溫逐步升高,導致赤潮發生。
讓人松一口氣的是,導致此次赤潮的藻類都是無毒的,不會對廈門海洋生態環境造成太大影響。
不會污染水生動植物
盡管影響范圍廣闊,但是值得欣慰的是,我市水產品目前并沒有因為這次赤潮受到污染。
“由于這些藻類是無毒藻類,不會污染水生動植物。”海洋部門說,赤潮出現萌芽時,各相關單位便開始對赤潮的影響進行全程監控,在此期間,工作人員還采集不同海區的貝類用以污染檢測,從而實現對相關水產品安全情況的實時跟蹤。
目前,我市海洋及環保專家正在就赤潮發生的原因進行會商,進一步分析赤潮發展的趨勢,包括要采取的應對措施。在密切監控的同時,專家還將對赤潮的藻種進行分析,對于新出現的藻種進行毒性試驗。
還可能持續2至3天
至于此次赤潮還將持續多長時間,專家說,現在還不好做精確判斷,“這主要取決于未來的天氣情況。”“根據氣象預報,未來幾天將持續高溫,風力較小,廈門海域的赤潮還可能持續2至3天。”
專家告訴記者,從某種程度上說,赤潮也是大海自我調節的一個手段,“因此面對赤潮的來臨,人們大可不必驚慌,不過即便如此,人們保護海洋的意識還是時刻不能丟棄。”
小貼士
一般說來,赤潮是水體中某些微小的浮游植物、原生動物或細菌,在一定的環境條件下突發性地增殖和聚集,引起一定范圍及一段時間內的水體變色現象。
溫馨提醒
近期最好別海泳
專家提醒,雖然無毒,赤潮海域海水中還是有許多雜質,近期最好不要到海中游泳,以免引起皮膚不適,位于赤潮發生區的育苗場和養殖場也應盡量回避“赤潮水”,從而最大限度地保護水產品安全。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