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高雄永安鄉的一口魚塭里,四個漁工頂著烈日,將一尾尾活蹦亂跳的石斑魚從水底驅出,然后捕獲起網。這幅豐收的場景,引起一旁大陸客人的興趣,雙方隨即攀談起來。
兩岸鄉村座談活動16日進入首站行程。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副會長陳萌山一早就率領大陸農業代表,來到以養殖石斑魚知名的高雄縣永安鄉的魚塭邊、市場里,考察和了解這里的養殖和銷售情況。
“我們一個月能出兩三千臺斤魚(1臺斤相當于600克)。原來主要市場是香港和本地,現在大概三分之二銷到大陸,主要是福建和上海。”魚塭主人蘇國禎的太太趙女士一邊給客人們遞水,一邊回答著陳萌山的問題。
她介紹說,今年以來,她家的魚銷路很好,基本上供不應求。而且價格也上去了,每臺斤“塭邊價”達280元新臺幣。據記者了解,去年10月間,石斑魚的行情還僅為150至200元新臺幣。
“這些魚然后怎么處理?”客人問。
永安鄉農會總干事林永仁接過話茬回答:漁民會根據兩岸市場需求不同而分類銷售。“比如廈門消費者就喜歡一斤出頭的,剛好裝一個盤。”
他介紹說,當地農會每周都組織3趟貨船,將石斑魚發往福建的廈門等地。比如蘇國楨家今天收的石斑魚,隨后會送到農會的中轉魚池,然后再裝艙直航運往大陸。
從今年1月1日起,ECFA早收清單正式生效。按照相關規定,石斑魚、秋刀魚等10多種臺灣農漁產品的關稅將在兩年內分三次降為零。關稅的降低,使臺灣農漁產品在大陸市場更具競爭力。
毗鄰臺灣海峽的永安鄉,是臺灣養殖石斑魚的主要產區,也是全球最大養殖地之一。去年這里的石斑產量逾1萬噸。當地石斑魚養殖面積,已由去年的約400公頃,大增至今年的600公頃。而據島內相關機構統計,近幾年來,臺灣石斑魚的養殖面積總體也增長了近三成。
來自大陸農業界的代表們繼續問著問題:魚苗多大?一口塭投多少魚苗?成魚時間需要多久?成魚率多高?魚飼料行情怎樣?
主人則邊勸客人喝點冰水解暑,邊耐心作答。
“你最擔心什么?”陳萌山最后問。
“最怕臺風。風災一來,就什么都沒有了。”
“搞農業最辛苦,都怕自然災害,希望今年風調雨順。”大陸客人向臺灣鄉親送出自己最衷心的祝福。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