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28日上午,今年第11號臺風“南瑪都”到來前夕,碧藍的黃岐灣籠罩在時陰時晴的云天下,海面上一串串漁排像珍珠撒開。
“浪大,小心點!”記者一行跟隨幾位曬得黝黑的漁民,跳上一只小機舢。小機舢“突突突”地犁開碧藍的海水,向離岸線5000米外的漁排駛去。
連江是“中國鮑魚之鄉”。在臨近赤才村的東洛島海域,黃岐灣水產養殖有限公司有2000多畝漁排,來自貴陽山區的雇工張蓮芝腳踩踏板,半截腿浸在海水中。只見她熟練地拉起繩,把鮑魚籠提出水面,打開籠門,往籠子里投放一撮碎海帶,然后關上籠門,再把鮑魚籠重新放回海中。她干得很快,不到10分鐘就喂好了一列十幾籠的鮑魚。
張蓮芝告訴記者,這些鮑魚像長在海里的“金疙瘩”,每兩三天喂一次海帶,喂料要恰當,太多了,“金疙瘩”也會生病。現在,她和丈夫已經習慣了海上喂養鮑魚的工作。
“剛知道一粒小小鮑魚能賣六七元錢時,我嚇了一跳。”張蓮芝笑著說,“不過,鮑魚金貴,我們的收入也不錯,每個月扣除生活開支外,還能賺4000多元,比種田強多了。
”林本敬是黃岐灣養殖公司的董事長,也是一名土生土長的“村官”。他說,上世紀九十年代初,黃岐灣還荒廢著。如今,黃岐灣漁排星羅棋布,絕大多數都是養鮑魚的。“這邊是赤才村、后侖村,是屬黃岐鎮的;繞過這個礁石,后面有沙澳、同心、奇達,屬安凱鄉。黃岐灣幾乎家家戶戶都在養鮑魚。”林本敬自豪地告訴記者,在黃岐灣無數的養鮑大軍中,他的養殖公司最早走上科技興漁之路,也成為帶動村民致富的領頭羊。如今,公司擁有一座國家級的海水良種育苗場、一座冷凍冷藏制冰廠,并建成浮筏式消波堤1000米,開發無公害示范養殖海域2200畝,總資產達2.2億元。公司還被評為福建省農村青年創業示范基地、無公害水產品產地、福州市農業產業化重點基地和龍頭企業。
黃岐鎮海興街的何吾明是傳統漁民。“剛開始自己養,規模上不去,沒技術,沒市場。這幾年和黃岐灣養殖公司簽了訂單,公司提供種苗和技術,統一收購,鮑魚產量提升了,市場穩定了,利潤也上去了。”何吾明告訴記者,兩三畝鮑魚田累計投入百來萬元,每年可有三四十萬元的純收入。如今,他靠養鮑魚賺到的幾百萬元,又轉向山東投資房地產,并在寧德入股一家海參養殖基地,日子越過越紅火。
靠養鮑魚致富不止何吾明一人。林本敬說,赤才村有100多戶村民,幾乎每家每戶都養鮑魚,村民戶均年收入二三十萬元,很多人買了汽車,還在城關或福州買了房。
去年,連江全縣產出12億粒鮑魚,其中有10億粒出在黃岐灣。酒香不怕巷子深。如今,沖著黃岐灣這個軀體柔軟的“金疙瘩”品質,一家新加坡的企業也聞風而來,希望能和黃岐灣養殖公司合作開拓產品深加工業務。
黃岐鎮黨委副書記黃懷愛也告訴記者,如今連江約有1.3萬人從事鮑魚培育、養殖和銷售,鮑魚年養殖量占全國總產量的近三成,已形成“育苗—養殖—加工”一條完整的產業鏈,年產值逾20億元。下月中旬,2011海峽(福州)漁業周、漁業博覽會將在福州舉辦,屆時連江縣將舉辦“中國·連江鮑魚節”,計劃結合連江漁業大縣的實際和“中國鮑魚之鄉”的美譽,以漁業為載體,推出融科普、經貿、觀光、娛樂、美食、購物為一體的系列活動。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