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昨日有媒體報道,香港私營化驗所SGS利用新研發的“轉基因魚快速檢測法”,檢測香港市面30多個大閘蟹樣本,發現1/4樣本含雌激素,每日食3只含量最高者,雌激素攝取量已超過世衛安全上限。對此,上海農科熱線專家表示,在大閘蟹的養殖過程中,添加雌激素主要是為了促進螃蟹發育,讓其個頭可以增加,但一般投入用量僅在微克、毫克左右,一般不會出現如香港媒體報道的超標之說。
上海水產行業協會秘書長范守霖則表示,香港的這份化驗結果并沒有明確指出大閘蟹的來源產地,以及雌激素含量超標是大閘蟹自身本底產生的,還是在養殖領域、流通領域等后期人為添加的。此外,已有專門研究海產雌激素的學者指出,此種轉基因魚快速檢測法,準確度和穩定性易受挑戰。因此,該新聞報道的真實性是值得商榷的。
范守霖同時坦言,大閘蟹的檢驗一般只對常規項目進行檢測,像激素類的項目檢測難以做到。他建議,目前,上海已試點在銅川路水產市場、百川市場和30個標準化菜場內,實現鱖魚、鱸魚、叉尾回魚、黑魚、黃鱔等5種水產品可追溯系統。“大閘蟹也可以納入其中,實現生產養殖加工的可追溯,以此來監管食品的安全。”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