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在中國北京開設了首個海外辦事處。對于這個美國政府的派出機構,中國民眾最關心的是它能有助于提升餐桌安全,出口企業最關心能否借助它更便利地融入美國市場。
然而,三年過去了。FDA似乎沒能滿足中國人和企業的關心。那么,FDA的存在于中國人是否有價值?他們是如何工作的?美國標準為什么無法體現在中國的餐桌上?2011年9月,南方周末采訪了FDA辦事處在中國舉辦首個食品安全培訓,試圖上述問題進行回答。
2011年9月20日,站在湛江市海濱賓館畔海樓二樓會議室里,50歲的美國人孔瑟點開一張PPT對比圖,兩張圖都是一個人在飲用一杯漂著排泄物的水,區別是一幅標明“已煮開”,另一幅“未煮開”。孔瑟告訴在座的中國人,“兩者同樣惡心。”
這是FDA在中國設立海外辦事處以來,首次在中國舉辦食品安全方面的專業性培訓。此次培訓主要針對水產品養殖、出口企業。中國是世界最大的養殖水產品出口國,美國則是最大的養殖水產品進口國,而美國進口的水產品近一半來自中國。
孔瑟是參與此次培訓的三名FDA專家之一。他曾在東南亞某國的養殖場,發現廁被建在養殖場上,排泄物直接入塘。通過那張PPT,他想告訴聽講的中國官員和企業,這不符合FDA規定的水產品生產控制流程,如果你希望向美國出口水產品,就不要這么做。不過,他那張PPT明顯讓很多人感覺胃部不適。
事實上,讓中方受訓人員“不適”的不只是那張PPT。據南方周末了解,中方許多受訓人員感到FDA的培訓內容對中國企業早已過時,并未考慮中國企業產品出口美國遇到的現實問題。
美國舊金山,漁民正在搬運剛剛打撈上來的太平洋大螃蟹。 (Justin Sullivan/CFP/圖)
“雞同鴨講”
這是一場“美式”培訓。受訓的中國官員和企業代表仿佛來自不發達國家的“小學生”,3天時間,每天從上午8:30至下午6:00,除了午餐的1小時都在聽講。200頁教材,涵蓋水產養殖加工的每個環節,甚至寫明“蝦肉的可食用組織是尾肌、去頭后部分、去殼后部分、去背部血管后部分”這樣的常識。
FDA培訓專家坦言,培訓內容難免有疏漏。比如,當孔瑟公布某國水產品檢出藥物殘留的概率是22%時,地方檢驗檢疫局(以下簡稱CIQ)官員和企業代表不舉手、不要話筒,問題連珠拋出——“數據是什么時候的?”“為什么這么高?”因為在場的所有人都明白說的是中國。幾番追問之下,孔瑟才承認這是幾年前的數據。
FDA對水產養殖的監管經驗遠說不上豐富。美國水產主要靠海洋捕撈,水產養殖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孔瑟說,美國僅有7家規模不大的養蝦廠,基本上是機械化養殖,有的廠僅有1名工人。相比較而言,中國有出口資質的大型養殖企業動輒數百畝水面,工人五六十人。李小楓(化名)來自地方CIQ,他對記者直言不諱,“管理7家養蝦場的標準,怎么可能和管理幾千家一樣?”
獸藥在中國養殖業應用廣泛,但FDA藥檢專家朱麗婭(Julia)介紹,美國水產養殖規模小,制藥公司根本沒有研發動力,致使獲FDA認可的水產品養殖用獸藥至今只有8種。面對名目繁多的中國用獸藥,FDA的標準類乎空中樓閣。
“美國人認為我們現在還是學生。”“培訓的規則,中國早就照做,國內專家水平已經不比美國差,但后者的觀念卻還停在十幾年前。”李小楓說。
FDA專家此次在湛江培訓的的確是一幫至少在出口方面嚴于律己的中國學生。
福建省連江縣,海上漁村,海上養殖。 (王商林/CFP/圖)
江蘇海天灘涂水產品有限公司總經理萬海靜說,FDA介紹的養殖模式,中國一些企業甚至比美國做得更好。他曾參觀過美國的水產品加工廠,隨便一個人,鞋子、衣服不換都能隨便進,中國的工廠卻要多次消毒。而說到出口管理,“衛生部管,農業部管,質檢總局管,醫藥部門管,管飼料的管……中國政府全都在管。”
他的話在李小楓那里得到驗證。李小楓所在的檢驗檢疫局,每月都會對下轄出口水產品企業檢查一次。
出口企業的自檢甚至更嚴格。湛江國聯水產公司生產部副經理謝燕以羅非魚為例,自檢項目包括藥物殘留如鏈霉素、孔雀石綠等五項檢測,加工成魚片后,還要進行微生物檢測。美國客戶亦會不定期介入,或委托權威的第三方檢驗機構檢驗。
培訓一開始,FDA專家就表示“我們是來幫你們的。有問題一定要問,我們非常樂意回答”,但四天的課程,聽課的卻一天比一天少了。
美國標準是惟一標準
美國對食品安全保證體系、檢查有自己的一套流程,FDA專家在培訓中表現出對流程執拗的堅持。
于是,流行的“行業良方”在討論中紛紛落馬。比如,為避免抗生素超標,一些企業會在養蝦前往蝦池投放非抗生素類的石灰、苦柬消毒。對此,朱麗葉表示:即使中國許可,只要不在FDA許可清單上,絕不允許使用,盡管FDA許可用藥受美國現實影響。她更進一步表示:“美國與任何國家沒有簽署相互認可獸藥的協議,……FDA無權限受理其他國家生產廠家的申請。”
有受訓企業代表提出,美國聯邦和各州法規不同,可否選擇遵循更為有利的。FDA專家表現得像美國以及美國人利益最忠實的看門狗——要進入美國市場,首先要符合FDA的法規;要進入州,產品也要符合州的法規。一名企業代表聽出了“弦外之音”:“他們特別想強調,如果產品在這個州被扣留,不允許轉售到其他州。”這樣相當于在美國玩不了中國式的“出口轉內銷”。
這讓學生們普遍覺得老師僵化,甚至OUT了。
而中國人的彈性化標準也讓FDA專家完全無從理解。面對一家企業代表提出的“違禁藥物的限度是0.5mg/kg,而檢測值是0.51mg/kg”的問題,朱麗安回復:“違禁藥物一旦檢出即為違規,限度是指機器測出藥物的最低精細度,不是容許值。”
然而,美國也并非總是按照規定、標準辦事。
2007年6月,美國啟動了對中國出口水產品“自動扣檢”機制。中國僅y有少數企業獲得解禁資格。其后,FDA和中國質檢總局簽署過備忘錄:出口企業連續五批貨經FDA檢測合格,即可解除自動扣檢,但美國迄今沒有履行這個備忘錄。而湛江品先水產有限公司從FDA那里獲知,企業向FDA申請后,如果連續半年內出口12批水產品合格、FDA至少抽檢一批合格,將解禁,只需抽檢。品先公司申請過,在四五年內出口超過50批,沒出過一次問題,卻仍未“獲赦”,為此每年多付出抽檢費、通關手續、貯存費幾百萬元。怎樣才能解除自動扣檢?中國企業沒能從此次培訓中得到的答案。
好上加好
參加此次培訓的,基本是行業里的“尖子生”。國聯水產是亞洲唯一的輸美對蝦“零關稅”公司,占中國對蝦出口美國市場總額40%,在內地企業中是首家“自動扣檢”解禁企業;湛江品先公司則是肯德基、麥當勞、香格里拉酒店、沃爾瑪等的供貨商……
此次培訓選擇湛江中聯水產鹽灶養殖場作實地考察。這家養蝦場也是當地接待的樣板單位。考察結果讓孔瑟大為滿意。當聽說這家的蝦并未出口美國時,他表示:“噢,太遺憾了。”
“十年來,中國出口美國的水產品,事故發生幾率為零。”李小楓介紹說。
對于中國出口水產品的安全問題,國家質檢總局書面回復南方周末記者:“目前我國已建立了較為完備的進出口食品(包括水產品)安全監管體系。……建立了‘從養殖源頭管理,工廠生產加工過程監管,到出口產抽樣檢測’全過程的出口水產品質量安全管理體系,建立了養殖場備案、生產企業備案、出口抽檢、風險預警等多項管理制度。為保障出口水產品質量安全發揮了關鍵作用。”
但FDA伸入中國的監管之手,卻不可能回縮。
國聯水產董事總經理陳漢介紹,2007年導致美國寵物大量死亡的三聚氰胺飼料是一個轉折。美國媒體集中報道了中國的食品安全問題,美國公眾不再信任中國食品,很多美國餐館以沒有中國海鮮為銷售賣點。當年6月,在強大的輿論壓力下,美國開始對中國出口美國的五種水產品進行自動扣檢,并于次年11月在中國設首個FDA海外辦事處。
FDA的把關也未能緩解美國人對中國食品的擔憂。中國的水產企業、CIQ官員去美國參加2010年國際漁業波士頓博覽會時,在美國媒體上,看到很多負面報道:中國人在很臟的水里養魚;中國人大量使用抗生素……“FDA也面臨巨大壓力——中國產品這么差,你還讓它進來?”
FDA并不覺得對中國水產品出口企業的要求高。美國沒有單獨的出口食品標準,食品生產企業標準劃一。據FDA駐華辦事處副主任詹怡和(Irene Chan)介紹,在美國,一旦出現產品不合格,FDA和美國司法部會共同處理:首先暫停產品的市場流通,然后由法院決定如何處理這些產品,并下令禁止廠商繼續生產。如果有證據證實廠商明知故犯,行為會被定性為違法,由司法部和FDA共同處置。
如同教育一樣,亟需老師指導的其實是“差生”,中國境內有大量小養殖場和散戶。茂名長興食品有限公司品管主任楊炎去過幾十個養殖場,發現一些內銷養殖場垃圾亂丟,生活污水入塘,很多小養殖場只有十幾畝甚至幾畝,一兩個人看管:“農民把魚養大了就行,其他什么都不管。”
教好這些“差生”、把出口標準切實應用在國內供應上,才真正決定了中國人的餐桌品質。然而,“差生”何時才能與“尖子生”并肩,出口標準何時應用于中國,這兩個至關重要的問題,顯然不是FDA能夠回答的。而且,由FDA來回答顯然也不合適。
評論列表 | ||||
|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