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業需求催生“漁政E通”
廣西北部灣地處祖國南疆,因工業污染相對較少,這里漁場廣闊,魚肥蝦美;勤勞勇敢的漁民世世代代牧海耕漁,撈金網銀。每當漁汛來臨,魚蝦成群出沒,漁民千舟競發,爭相撒網,收獲豐收,收獲喜悅。
如今北部灣漁業從過去的小舢板完成了向鋼質漁船的轉變。捕撈方式也由原來的單一作業向多種作業轉變。然隨著漁場作業漁船的不斷增多,北部灣漁業面臨著漁民海上作業安全管理與漁業生產統一指揮調度的兩大難題。為了改變了通信業務無法延伸至大海、漁民離開海岸無法與外界聯系求助的局面,中國電信提供“漁信e通”服務。海洋漁業局通過系統可以加大監管力度,保障漁業安全生產,提高漁業信息化。漁民在遭遇海難時可通過終端報警,可及時得到救助,除了海上搶險救助外,“漁信E通”的作用還有很多:海洋漁業生產管理、漁政漁情信息發布、衛星定位導航……比如,通過“天翼”手機,各級漁業部門可定時定期發送海浪和大風預警預報,為漁民出海提供參考。
海面網絡覆蓋距離達50海里
“漁信E通”融合電信電話網、移動網、互聯網、衛星定位優勢為漁業管理部門實現了漁船位置監控和航行告警、船只調度和視頻監控等功能的應用。
廣西漁業管理部門自從使用“漁信E通”以來,已經基本實現了漁業生產的安全管理和指揮調度。中國電信廣西公司政企客戶部總經理劉健向記者表示,由于國家十分重視漁業管理,廣西境內注冊的11613艘漁船中,已有8030艘漁船與中國電信簽署了“漁信E通”的使用協議。在北部灣海域,3G信號的海面覆蓋距離已達到50海里(約90公里),基本實現了近海海域的3G網絡全覆蓋。
中國電信北海分公司副總經理羅斌告訴記者,通過不斷優化完善網絡,目前中國電信以天翼“海上精品網”為依托,已推出了2498臺的漁信E通終端,為北海市的廣大漁民提供了便捷、安全的海洋信息服務。中國電信防城港分公司副總經理黎赫特更是欣喜地介紹到,防城港的“漁信E通”在推出當周就有1800余戶漁民主動登記使用該業務,“漁信E通”在當地受歡迎程度由此可見一斑。
信息化需要挖掘行業的真實需求
對于漁民而言,“漁信E通”最具吸引了的地方莫過于中國電信為漁民專門定制的手機終端。據當地漁民介紹,該終端屬于“三防”手機,即“防水、防震、防腐蝕”,這對于長期在潮濕、高含鹽量區域作業的漁民來說尤為重要。一位漁民當面向記者當面演示了該手機的“特別之處”。他一邊介紹,一邊順手就將手機拋進了海水里。令人記者驚奇的是,手機竟然沒有下沉,而是在海面“隨波逐流”。
漁民繼續介紹:“若換成普通手機,肯定沉到水里去,就算撈上來,手機也報廢了。但是這個‘三防’手機就沒事,不僅不會下沉,撈上來甩一甩照樣正常打電話。”說完,他將手機從海里撈上來,并成功撥通了記者的電話。“所以我們大家給它取了個外號,叫‘水上飄’。”漁民得意地說。
據中國電信防城港分公司總經理凌曉東介紹,由于漁民在近海(50海里內)可以使用手機進行通信,大大降低了過去漁民使用海事衛星電話時高昂的通信成本。漁民在海上完成捕魚作業后,可以第一時間與各地買家聯系,實現了“未靠岸,先賣魚”的經營模式,打破了過去漁業交易市場壟斷的局面。
除此之外,凌曉東還介紹,漁民還可以借助中國電信高速的3G網絡,通過米聊、翼聊等方式與國內外的親友快速建立視頻聯系,實時傳送漁船上的工作生活片段,因此頗受年輕漁民的歡迎。
凌曉東在談及行業信息化時強調:“運營商要做信息化的行業應用,就需要我們像顧問一樣深入到行業內部,挖掘行業的真實需求,這樣開發出的產品才有針對性和實用性,也才更有競爭力。”如今,北部灣通過“漁信E通”織起的這張漁業安全網,正在為當地漁業安全生產“保駕護航”,發揮信息化應用的效益。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