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編者按:浙江省作為全國第一個把水產技術推廣體系建設寫入《“十二五”漁業發展規劃》的省份,在水產技術推廣、體制創新、服務漁民群眾等方面都做出了突出成績,極大地促進了漁業科技創新和產業轉型升級,成為推動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建設和現代漁業建設的“助推器”。
“十一五”期間,浙江省水產技術推廣體系初步形成了工作制度逐步完善、崗位責任基本明確、運行漸趨規范的新型推廣工作機制,一大批新品種、新模式、新技術、新機具得到了集成創新和推廣應用,推廣體系的示范推廣、公共服務和技術支撐的作用得到有效發揮。在此基礎上,浙江省以服務大局、公益優先、突出重點、注重創新為原則,力爭到“十二五”期末,集技術推廣、疫病防控、質量監管、漁業環境監測于一體的公共服務能力顯著提升,具有完備設施裝備、擁有現代漁業技術、人員知識結構合理,能夠切實履行各項公益性職能、有效滿足現代漁業建設需求,具有較強集成創新能力、較優公共服務水準和較高技術支撐能力的現代漁業技術推廣體系。
立足發展原則圍繞大局、公益優先、突出重點、集成創新
“十二五”期間,浙江省技術推廣事業將立足發展原則,以構建現代漁業技術推廣體系、有效支撐現代漁業建設為目標,以服務大局、公益優先、突出重點、注重創新為原則,緊緊圍繞海洋與漁業中心工作,認真履行公益性職責,不斷創新推廣運行機制,加強公共服務能力建設,為加快推進現代漁業建設作出新貢獻。
堅持圍繞大局、服務中心原則。水產技術推廣工作要始終圍繞全省海洋與漁業中心任務來開展,使水產技術推廣事業與漁業事業發展相互融合、相互依托、共同發展。
堅持公益優先、強化服務原則。始終把握公益性職能的發展方向,不斷創新運行機制,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加快提升體系的公共服務能力。
堅持突出重點、發揮優勢原則。全省各級水產技術推廣機構要充分認識自身履行公益性職能的差異,在發展定位上要注意發揮自身優勢,找準切入點,突出重點,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
堅持集成創新、注重實效原則。利用現代設施裝備和人才優勢,注重健康、高效、生態、安全、節能、可控等方面技術的集成創新和示范推廣,提升推廣體系的技術創新能力和水平。
加強體系改革和建設著力構建現代漁業技術推廣體系
浙江省將水產技術推廣體系改革和建設作為“十二五”時期的發展的重點,通過推行工作機制創新和能力手段提升、注重人才隊伍建設,著力構建體制更加健全、機制更加靈活、設施設備先進、隊伍結構合理、業務技術過硬的現代漁業技術推廣體系。
加快建立“四位一體”漁業公共服務體系。各級推廣機構將積極拓展水生動物防疫和漁業環境監測職能,加快建成集漁業技術推廣、水生動物疫病防控、水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漁業環境監測于一體的現代漁業公共服務體系。
繼續推行責任漁技推廣制度和體系規范管理。繼續推進以深化落實推廣責任、建立健全規章制度和站容站貌建設為主要內容的體系規范管理工作,重點完善工作目標責任、考核獎勵辦法和培訓保障制度的建設與運行,大力推行聯基地大戶和“三個一”(一張聯系卡、一份基地農戶登記表、一本工作記錄簿)工作制度。
有效推進體系能力建設和建成實驗室的運行。在全面完成“十一五”期間39個市縣水生動物防疫站建設的基礎上,對基本建成的省市縣三級實驗室,按照查漏補缺、準確快捷原則進行續建提升,進一步完善疫病防控、環境監測和質量檢測體系和能力。同時,加強實驗室管理與技術培訓指導,確保建成的實驗室能有效履行水生動物疫病防控和海洋與漁業環境監測等職責。
大力開展推廣體系的人才培養和隊伍建設。以水產引種選育、高效健康養殖、疫病診斷防控、環境生態保護、質量安全檢測等領域為重點,積極創造條件引進優秀人才,有計劃有步驟地組織開展各級推廣人員業務培訓。同時,組織開展實驗室管理與檢測人員技能培訓、實驗能力驗證考核、形式多樣的交流合作,加快培養水產技術推廣人才隊伍。
切實履行公益性職能發揮示范推廣、公共服務和技術支撐作用
水產技術推廣具有公益性的職能,為了更好地服務漁民、促進漁業生產,“十二五”期間浙江省將大力推行集成創新和示范推廣,扎實推進疫病監測預報和防疫檢疫,強化質量安全監管和環境監測服務,做好產業主體培訓培育和信息服務,著力發揮推廣體系在現代漁業建設中的示范推廣、公共服務和技術支撐三大作用。
加強現代漁業技術集成創新與示范推廣,努力促進漁業產業轉型升級和漁農民增收。一是圍繞建設設施漁業、生態漁業、潔水漁業需求,遴選發布年度主推品種和主推技術,聯合實施推廣行動,年建立漁業科技示范戶3000戶以上,實施推廣面積100萬畝以上,促進大批優良品種、高效生態養殖模式和技術的大面積應用。二是圍繞部分重點優良新品種和稻田養魚、高效生態養殖、底增氧養殖等新型養殖模式和技術,主動設計一批項目。三是為現代漁業園區建設提供技術保障,積極參與保種選育與良種良法示范推廣工作,推進良種化建設進程。
加強現代漁業生產主體培訓培育和信息服務,努力發揮公共服務作用。一是培訓培育新型職業漁民。圍繞培育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職業漁民要求,開展生產技術、質量監管、經營能力等方面的培訓,年培訓職業漁民6萬人次,“創業創新”中高級技能人才300人次。二是引導行業協會發揮作用。大力推行“推廣機構+行業協會+龍頭企業+農戶”的推廣模式,基本形成推廣機構為主導、多元化組織參與的新型推廣工作機制。三是提升信息服務能力和水平。強化信息隊伍建設和信息采集發布,為漁農民提供及時有效的政策、技術、市場、災害預警等信息服務,開展內陸10個縣和沿海6個縣的淡水池塘與海水養殖的漁情信息采集和分析工作,完善漁業生產基礎數據,有效提升漁業信息化水平。
加強疫病防控、質量安全檢測和漁業環境監測,努力發揮依法行政的技術支撐作用。一是繼續開展主要養殖品種病害測報工作,建立健全重大疫情及時報告、應急處置和流行病學調查等工作機制,建立疾病遠程診斷網絡和專家系統,提高病害測報的時效性、準確性和預報性。二是在推進實施水生動物防疫基礎設施建設二期規劃、完善實驗設施建設的基礎上,重點加強人員培訓和運行指導,組織制訂水生動物苗種檢疫規范和程序,全面啟動實施水產養殖與增殖放流苗種的產地檢疫。三是圍繞建設質量安全保障體系要求,繼續組織實施規范用藥科普下鄉活動和養殖水產品質量安全全程監控試點工作,積極參與漁業執業獸醫和鄉村獸醫隊伍建設,逐步推行處方管理和用藥記錄制度,探索建立質量安全監控服務體系和追溯體系。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