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11月16日。
汽車在鄉村水泥路上一路前行,滿眼皆是一灣灣、一溝溝魚塘。
指著身后的魚塘,樂山市井研縣純復鄉躍進村五組的沈勇“有點過謙”:“今天算賣得少了,只賣了1500多公斤魚。”沈勇告訴記者,他家魚塘預計今年的產量將達到4萬公斤。
近年來,“十年九旱,靠天吃飯”的丘區縣——井研縣在全省水產市場、尤其是名優水產行業異軍突起。據統計,2010年該縣完成水產品產量1.76萬噸,今年預計這一數字將躍至2.2萬噸;水產養殖面8.8萬畝,其中名特水產養殖面積占38%。預計到“十二五”末,名優特新水產品產量將占該縣水產品總產量的50%。
這一條水產路,旱縣井研如何走通?
微型水利打通水產死結
分全鄉是井研縣典型的丘區鄉鎮,沒有河流,水資源匱乏。在十年前,如果誰要是對唐軍說,想在這里發展水產,唐軍絕對會認為他在“癡人說夢”。
可是,唐軍自己卻當了這樣一個 “癡人”,在2009年,身為樂山豐潤養殖公司總經理的他選擇了在當地“回歸水產”。
“癡人”的選擇并不“癡”,而是基于對現實的正確判斷——
2000年左右,唐軍在分全鄉的魚塘面積已達幾百畝,但“靠天吃飯”的困境讓他毅然轉向房地產行業。讓唐軍“有點意外”,近年來,一個個少則數畝、多則上百畝的微型水利工程開始在井研的鄉村遍地開花。
據不完全統計,全縣共有中型水庫2座,小型水庫49座,山平塘2440口,石河堰304道,提灌站325處,配套輸水干渠總長1442.68公里,全縣各類水利工程合計3120處……截至目前,井研縣蓄、引、提水能力已達1.7億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積達25.86萬畝,保證灌溉面積12.89萬畝。
眼瞅著水產行業賴以生存的水資源環境改善了,2009年6月,看準大鯢養殖前景的唐軍回到家鄉,自籌資金2000余萬元,在該鄉群力村建大鯢養殖場,現已建成設施先進、功能完善的大鯢仿生態養殖池450余個,養殖大鯢15000尾,經濟價值約3000萬元。
名特水產異軍突起
11月18日,省水產局一行專家將赴井研縣調研考察特色水產養殖情況。
然而,作為全省水產大縣、水產產業化示范縣,前幾年,井研縣名特水產只占總養殖面積20%左右,品種較少。水庫大都實行肥水養魚,肉質欠佳。
這與井研縣水產業的艱難起步不無關系。2000年前后,為克服“缺水短板”,井研縣采取了一系列低成本高成效的措施,提倡“休稻養魚”和“稻魚輪作”,利用沖田筑埂建庫蓄水,將稻田改為魚塘。水稻輪作面積和一般稻田養魚面積迅速增長至6萬畝。
“但這種粗放經營方式卻帶來名優水產品種的部分缺失。”井研縣水務局副局長王強說,近年來,我們開始著力優化養殖品種,加大名特品種的放養力度。
今年上半年,全省名特水產品持續走俏,縣里抓住當前市場機遇,引導養殖戶加大叉尾魚、江團、胭脂魚等的投放力度。目前,名特水產占總養殖面積的比例已提升至38%,同時到期收回的水庫將全部實行清水養魚。
水產專業出身的縣水務局水產股股長熊現華,則特別強調“品種結構的調整離不開品種繁育基地的建設。”在分全鄉群力村大鯢馴養繁育基地,記者看到了去年剛繁育成功的“大鯢寶寶”,預計到2015年,該基地完成孵化幼苗15000尾,預期幼苗產值達750余萬元。而在周坡鎮,一個名特水產繁育基地則已竣工投產。
從星羅棋布到連片發展
“分全鄉在井研的鄉鎮里,5000畝的水產養殖面積絕對是數一數二。”分全鄉鄉黨委書記劉榮話鋒一轉,又直數該鄉水產發展上的缺點:魚塘數目眾多、規模較小,產量不高,水產養殖以“四大家魚”為主,比較效益較低。
如何轉型?省上關于成片推進新農村建設的決策部署帶來了轉型契機。星羅棋布的魚塘開始連片集中發展。
依托 “井研縣岷江源水產專業合作社”,2009年,分全鄉紅廟村、騎廟村集中流轉土地3000畝,開始建設特色水產養殖示范園。該園預計總投資6000萬元,占地3000畝。
30多口原本分散的魚池,一個連著一個,成片集中面積達1300畝。魚塘四周,青山連綿起伏,樓房錯落有致。
“目前園區已完成投資3500萬元,部分特色水產已投入市場,回收效益不錯。”水產養殖示范園的負責人介紹說,目前正在打造“休閑漁業”。
在園區外,10月底,政府投入200余萬元,硬化的分全鄉至童家鎮的3.7公里主干道剛通車,將兩個“雞犬相聞”而難以往來的水產鄉鎮連成了一片。
“我把3畝多田地流轉給了園區,每年可獲得700公斤稻谷價值的收入,同時在園區從事管理、喂養等工作,每月領取1800元工資,收益增加了。”站在自家小院前,騎龍村一組村民周富光笑瞇瞇地說,以后“休閑漁業”發展起來,還要把這棟小樓改成農家樂。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