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汪刺魚曾一度陷入“染色”傳言,有人說魚販子染上顏色為了賣個好價錢,也有人說可能是主人洗魚的時候太用力了……結論莫衷一是。
傳言后來也漸漸淡了,但最近杭州三里亭社區陳海東先生又遇上了這事。他拎了一袋汪刺魚前來咨詢:“我買的野生汪刺魚褪色了,是不是遇上了‘染色魚’?”
讀者投訴:冰箱里才放一天,汪刺魚褪色了
汪刺魚肉多刺少,陳先生全家都愛吃,尤其是6歲的孫子。那天陳先生在附近菜場買了11條汪刺魚,背部青褐色,腹部呈黃色,魚販說是野生的,18元一斤。第一天吃了6條,另外5條殺好放進冰箱。
沒想到,第二天陳先生發現魚袋子里有黃黃的水。用手摸了下魚,有黃色黏黏的東西在手上,感覺比蜂蜜還要濃一些。拿了個臉盆,把魚放進去,三分鐘后水變黃了,魚的表面也開始變黑。
陳先生說,魚販推銷時,說養殖汪刺魚與野生之分就在腹部是不是黃色,現在怎么變色了?
記者實驗:12條汪刺魚,9條出現褪色情況
記者從杭州幾個農貿市場分別買了12條“野生”汪刺魚,果然每條都是腹部蠟黃。
我們先用餐巾紙擦活魚,根據擦拭力度的不同,餐巾紙所粘顏色變化不大,較少見到魚體顏色脫落。
然后取800毫升40℃溫水浸泡30分鐘,魚體體色沒有明顯變化,水色變渾,至40分鐘左右可見水中有黃色絮狀懸浮物。用手指滑壓,魚體外表黃色黏液大量脫落下滴……反復幾次,體表顏色完全變黑,通身很少見到活體時的黃色外表。
第三個實驗,我們把魚放進冰箱保鮮保存約8小時后再拿出來,這時再用餐巾紙擦,很容易就擦拭去了魚體表的絕大部分黃色。
在記者獲取的12份樣本中,除3個樣本沒有明顯的顏色變化外,有9個樣本在40℃溫水和冰箱保存8小時的實驗中出現了顏色脫落。
汪刺魚變色,或與飼料里添加人工色素有關
一位汪刺魚經銷商透露,從飼料下手,讓養殖汪刺魚變色并不困難。
記者到距離杭州40公里外的一大片養殖魚塘進行調查。養殖戶是外地人,在當地租魚塘進行汪刺魚、草魚和龍蝦的養殖,“第一年沒有經驗,養出來的汪刺魚都是青灰色的,只能賣五六元/斤,改了飼料后每畝能增加六七千元的收入。養出顏色漂亮的魚所要的飼料成本約3000元/畝/年,而另一種便宜的,大約3元/百斤的飼料,但養出來的魚不夠黃,賣不出高價。”
記者先后聯系過多個水產養殖方面的專業人士,大家都認為,汪刺魚外在染色可能性不大,但是通過飼料中添加葉黃素等合成色素,來使魚的品相更好,有一定可能。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研究員董在杰說,在飼料中添加100毫克/千克飼料(成魚)或50毫克/千克飼料(魚種)的葉黃素會使魚體顏色更趨近野生。
魚體通過飼料吸收的色素一般情況下無法通過皮膚排出,只能在身體內沉積。
少量食用這些養殖汪刺魚不會有什么危害,但如果長期大量食用人工合成色素養殖的汪刺魚則肯定會對健康產生不良影響。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