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廢水煉“寶”不再是夢!華南理工大學博士、廣東海洋大學教授葉盛權主持研制的“水產加工企業廢水氣浮絡合萃取技術研究及應用”技術,日前經湛江市科學技術局組織專家鑒定,達到了國內領先水平,水產品加工過程中產生的大量廢水,既可作活水再利用,其富含的營養成份,也能獲得回收再利用。
據有關資料透露,目前,我市對蝦資源十分豐富,對蝦加工企業眾多,具有10人以上的對蝦生產企業達200多家,全市每天排放富含氨基酸的廢水多達5000噸以上。葉盛權教授是土生土長的湛江人,擁有多項與水產品加工以及食品加工類的研制成果。近年他組隊對水產品加工行業研究時發現,水產品加工產生的大量廢水竟富含蛋白質、脂肪、礦物質及維生素等營養,具有極高的回收再利用價值,但一直以來,這些廢水卻被當普通污水處理,實在惋惜。
3年前,葉盛權教授開始與湛江恒興水產科技有限公司、廣東醫學院組成產學研研制小組進行專題研制,歷時3年,對煮蝦廢水中氨基酸和多肽進行分離回收,不但成功分離了富集于對蝦加工企業廢水中的氨基酸和多肽,而且實現了污水的凈化,達到生產用水標準。該項目為湛江恒興水產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個水產品加工企業使用后,年節省費用101萬元,綜合效益達到281萬元。該項目一旦為我市水產品加工企業投入使用,全市每天排放富含氨基酸的廢水按5000噸計算,可回收蛋白質、脂肪、礦物質及維生素5噸左右,價值10萬元左右,以每年300天計算,年產值達3000萬元。
11月20日,湛江市科學技術局組織有關專家,對該項目進行鑒定。一致認為,該方法應用于從水產品加工廢水中提取蛋白質等營養成分,蛋白質回收率大于90%,達到生產用水標準。專家認為,該成果操作方法簡單、快速,成本低廉,整體技術達到國內領先水平,既提高了企業經濟效益,又消除了廢水對環境的污染,減小環保壓力,產業化應用前景廣闊,對提高海洋資源附加值,促進海洋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