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時下,山東萊州灣海灣扇貝進入集中收獲季節,但與往年不同,今年這里的養殖戶收獲的不是豐收的喜悅,而是因扇貝減產帶來的煩惱。
萊州虎頭崖鎮扇貝歉收三成以上
昨日,記者前往萊州灣畔的金城、三山島、虎頭崖三鎮街,深入到4個漁港碼頭,采訪了十余家扇貝養殖戶。
“今年的扇貝死亡太普遍了,損失不少。”萊州市虎頭崖鎮西原村扇貝專業養殖戶任潘忠告訴記者,他從事海灣扇貝養殖多年,一直都收獲很好,從未遇到像今年這種死亡現象,就是沒死的扇貝個頭長勢也不好,一斤100頭貝丁只能賣到23元,比去年少賣一兩元錢。
“我在近海養殖了上萬籠海灣貝,死亡率達到50%以上,你別看撈上來的扇貝籠子沉甸甸的,里面多是些空殼子。”同村的養殖戶任剛指著剛吊撈上來的扇貝籠讓記者看。
另一養殖戶任麗珍告訴記者,今年海灣貝不僅大量減產,存活的扇貝長勢也特別不好,她家養的40余畝扇貝,過去平均每籠能出3斤多貝丁,今年連1斤都出不上,而且貝粒太小,根本賣不上了好價錢,再加上用工費用上漲,一年下來得賠上十幾萬。
隨同記者采訪的虎頭崖鎮工作人員對記者說,今年萊州灣的扇貝生產歉收已成定局,僅該鎮海灣貝養殖區,產量比往年減少約3成以上,收入恐怕得減少一半以上。
淺海養殖比深海養殖死亡量大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萊州灣海灣貝雖然減產,但養殖戶的損失也不同。
萊州虎頭崖鎮西原村的養殖大戶任海成養的100畝扇貝遠在距海岸47海里的深海中,雖然在夏季七八月份有死苗的現象,但長成后有八成收獲,收入相對還算可觀。
同樣,三山島街道吳家莊一村的養殖戶孫春留稱,他家在三山島的東海面養殖了近3萬籠海灣貝,死亡率沒有虎頭崖那么高,收獲貝丁的個頭與往年差不多,一斤100頭的優質扇貝能賣25元,今年收入和往年也基本相當。
但境況可觀的畢竟是少數。位于萊州灣金城鎮水域的海北村等村,海灣貝減產也相當普遍,死亡率大約在10%—50%之間。“我家的100畝扇貝死掉了近大半,今年一年算白干了!”金城鎮石灰嘴村的王江河無奈地說。
有心的養殖戶從今年萊州灣海灣貝減產的分布狀況得出結論,以地理位置上分,西南海岸比東北海岸死亡率偏高;以海區分布上分,淺海養殖比深海死亡量大,形成了獨特的海灣貝“死亡之謎”。
扇貝死亡之因眾說紛紜
海灣貝養殖大量減產,這在萊州近幾年不太多見。由此引起了養殖戶對扇貝減產原因的種種猜測。
有的養殖戶認為,今年的雨水比往年偏少,夏季氣溫較低,餌料和適應扇貝生長的自然條件不利,因而出現了“死苗子”現象。也有的認為,今年萊州灣石灰蟲比往年多,這是海灣貝的天敵,對扇貝正常生長造成不良影響。還有的養殖戶認為,貝類死亡是由于海區近幾年受到陸上環境污染造成的,持這種觀點的人依據是,近海養殖比深海養殖死亡率高,說明近海受污染的狀況比深海嚴重。
記者在虎頭崖鎮西原村的一家養殖場內,見到了一位專門從煙臺開發區來采購貝丁的收購商李元勇,他自稱搞扇貝養殖和收購已有20多年,常年在環渤海地區做采購生意,對河北、東北及煙臺各縣市海域的養殖情況“了如指掌”。他說,今年不僅煙臺養殖區扇貝減產,河北等環渤海區域都有減產,河北的黃驊、秦皇島、煙臺的龍口、牟平、開發區、蓬萊均發生海灣貝大面積減產,有的甚至絕產,這與漏油事件不無關系。“你想,油污漫延封閉了海面,扇貝呼吸得不到氧氣,不死亡才怪呢。”李元勇很有些底氣地對記者說。
漁業部門:與養殖密度大、風小雨少飼料不足有關
萊州市海洋漁業局漁業科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目前萊州海上扇貝養殖面積約20萬畝左右,海上養殖區都有合理規劃和布局,從他掌握的情況,今年萊州扇貝略有減產,但不是大規模的,主要是扇貝個頭長勢不佳,而像今年的狀況,往年也曾有過,減產歉收主要分布在三山島以西虎頭崖鎮水域,而三山島以東包括金城鎮,今年的收成和扇貝個頭還不錯,與去年差不多。
至于今年萊州出現扇貝歉收減產原因,工作人員分析,主要是因為今年海風天氣較少,加之降雨少,浮游生物活動不頻繁,扇貝生長缺少足夠的餌料,以及局部海域養殖密度多大,石灰蟲等附著生物過多導致餌料不足,影響了扇貝后期增重育肥階段的生長,扇貝皮夠大,但扇貝柱發育不好,吃不飽導致長勢較差。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