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幾年湛江的海洋捕撈量已是‘零增長’和‘負增長’,湛江的水產業從傳統的海洋捕撈為主轉向水產養殖為主。”日前,廣東海洋大學副校長朱堅真博士對湛江海洋經濟作分析時說,湛江水產養殖業漸成規模。同時,近海漁業資源的衰竭也促進了遠洋捕撈事業的發展。
據《湛江晚報》報道,一直以來,湛江的海洋生物資源以其豐富著稱全省,其總量也居全省首位。經濟魚類有520余種,貝類547種,蝦類28種,藻類10多種。但近幾年來,由于海洋環境污染加劇,捕撈能力和捕撈強度增加,實際的海洋捕撈量已超過漁業資源承受可捕量,造成漁業資源的嚴重衰退。目前的情況是:漁船單產大幅度下降,漁獲物中優質魚比例減少,捕撈對象小型化和低齡化明顯。
近海漁業資源衰竭,要使海洋漁業有一個較大的發展,主要依靠遠洋捕撈。”朱博士介紹,遠洋捕撈有“軟硬件”方面的要求,如遠洋捕撈船隊、漁港的裝卸能力、遠洋捕撈技術等。近3年來,為發展遠洋捕撈業,全市共有12個漁港列入全省漁港建設計劃,已投入1.2億元。但目前所具有的遠洋捕撈“軟硬件”還是不夠完備,因而水產養殖成為水產業發展的好選擇。
據了解,到目前為止,湛江的海水養殖面積達63萬畝,水產品總量為800多萬噸,連續多年居全省首位。其中對蝦養殖的產量約占全國的1/5,養殖珍珠產量約占全國的1/3,是全國最大的珍珠產區。另外,近年來湛江每年投入2億多元開發淺海灘涂,增加海水養殖面積2000多Hm2。
南方漁網編輯:黃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