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江蘇宜興市新建鎮新建村蟹農吳順松如今擔心的不是養殖面積大了無法照料,也不是螃蟹長不大長不好,而是如何把豐收的螃蟹順利地賣出去。
當新興的“物聯網”技術應用到養殖業領域,吳順松感受到了其中的神奇與實效。如今,他坐在電腦前敲敲鍵盤、用手機發個短信就能管理幾十畝的水面。
11月底的一天,在吳順松家成片的蟹塘邊,指著不遠處的兩根柱狀物,吳順松說,這是自動增氧裝置,通過無線物聯網技術控制。“物聯網可是幫了大忙了!”他告訴我們,家里養了40多畝螃蟹,自從宜興市農林局今年5月免費給他安裝了物聯網系統后,不僅管理起來效率高得多,蟹塘溶氧好,螃蟹養分上來了,長得比原先又大又好。
在位于宜興市高塍鎮的農業物聯網宜興實驗站,技術人員向我們展示了“農業物聯網運營與服務平臺”的種種功效。在這里的監控大廳,通過電腦和大屏幕,技術人員可以實時監控和管理全市近百個水產養殖場。這個服務平臺還針對全市2000多個養殖大戶提供點對點的信息服務,只要敲一下鍵盤,就可向他們發送天氣和是否需要增氧等信息。
原來,2011年3月,由無錫移動、中國移動(微博)物聯網研究院、宜興市農林局、中國農業大學聯手打造的省內首個物聯網水產養殖基地悄然落戶高塍鎮鵬鷂生態園,采用先進的物聯網技術、網絡監控、傳感設備幫助蟹農“智能養蟹”。
無錫移動用大量傳感器節點組成網絡監控,幫助蟹農在養殖過程中及時發現問題,準確定位,采取遠程智能操控手段解決問題。截至今年10月,宜興市已累計安裝水質參數采集設備1000余個,投放數據采集行業應用卡100余張,覆蓋河蟹養殖水域5萬畝,服務水產養殖戶1000余戶,通過遠程視頻監控中心實時監控6個養殖點。
通過一些列物聯網和無線通信技術的融合應用,如今,宜興蟹農養殖過程中,可以實現遠程增氧、智能投喂、預警資訊等種種功能。
以遠程增氧為例,蟹農通過互聯網、手機終端登錄“水產養殖監控管理系統”,就能隨時隨地了解養殖塘內的溶氧量、溫度、水質等指標參數,并且用綠、紅、黃等顏色顯示溶氧其處于正常、預警、偏低等狀態,一目了然。一旦發現某區域溶氧指標預警,只需點擊“開啟增氧器”,就可實現遠程操控。
同時,蟹農用手機發送短信指令到中心平臺,即可操控自動投喂機按預先設定的間隔時長、投喂量為塘區的水產動物投喂飼料。指令發送后,不在現場的蟹農還可以通過網絡視頻監控系統實時監測塘區水面狀況,避免誤操作引發的損失。蟹農周寶銀說:“以前投喂,每天兩圈跑下來可是真家伙,一家四口都不夠使,有了自動投喂機方便多了,按時點點鼠標就完事了,我家的幾十畝水塘,不到10分鐘就全部搞定!”
宜興市農林局市場信息科科長蔣永年介紹,宜興目前的農業物聯網技術主要運用在水產養殖等高效農業上。今年8月份,農業物聯網中國農業大學宜興試驗站正式落戶宜興市高塍鎮,拉開了打造國內農業物聯網示范樣板的帷幕。
江蘇省委常委、副省長黃莉新親赴現場為試驗站揭牌,她說:“現代高效農業是朝陽產業、富民產業、幸福產業,有著‘先進、實用、增效’的特點,宜興現代高效農業發展速度快、質量高,為物聯網技術的運用提供了良好的產業平臺,前景廣闊,潛力巨大。”今年9月份,宜興市被國家發改委列為全國感知農業重點示范基地,并將獲得發改委專項撥款用于支援感知農業項目發展。
無錫移動的相關負責人表示,智能水產養殖”只是物聯網應用于農業生產的“冰山”一角,今后這些技術將在花卉栽培、瓜果栽培、水稻種植、家畜養殖等各個領域展開全方位應用,以物聯網科技推動現代農業規模化、智能化發展。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