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進入寒冬,江蘇宜興市不少大閘蟹養殖戶的心情和氣溫一樣高不起來。
在這個蘇南有名的“蟹鄉”,往年這個時候,農戶的螃蟹早已賣得差不多了,然而今年還有近一半的螃蟹“積壓”在塘中。賣,賺不到錢;不賣,市場行情沒有絲毫反彈跡象。很多蟹農感嘆:“這個冬天不好過啊!”
市場行情為何低迷?
“今年螃蟹市場行情和去年不好比。”宜興市水產站副站長蔣國春說。該市目前共有螃蟹養殖面積13萬畝,是全省重要的養蟹基地,今年總產量更是創下了歷史新高,首次突破了1萬噸,但市場價格卻讓人“大跌眼鏡”。去年,三兩母蟹的批發價為每公斤280元,四兩公蟹的批發價在每公斤200元左右。然而,今年的價格卻跌了一半多。宜興蟹一般到11月初上市,往年到了螃蟹起塘的時候,外地“收購大軍”便紛紛涌入,今年卻是很少看到他們的蹤影。
為何今年螃蟹價格如此之低?蔣國春說,主要是因為市場上的螃蟹太多了。近年來,由于市場行情好,蘇北、安徽等周邊地區的養殖面積急劇擴大,很多養魚戶也紛紛“轉行”養起了蟹,僅蘇北的興化市養殖面積就已超過了60萬畝。此外,今年高溫天數特別少,氣候十分適宜螃蟹生長,平均畝產量提高了15%。產量大幅上升,加上外銷市場不景氣等,導致螃蟹價格萎靡不振。
為何有人虧有人賺?
寒風中,蟹農有喜有憂。在宜興市徐舍鎮東岳村,養殖大戶金鑫心情就比較輕松,他的200畝螃蟹已基本賣光,去掉飼料、水電、人工等成本,凈收入仍然超過40萬元。他滿意地說,雖然沒有去年賺得多,但在今年的市場行情下還算很不錯了。和他僅有一塘之隔的蟹農金孟大的情況卻不一樣,夫妻倆辛苦忙碌了一年,往年效益豐厚的40畝螃蟹今年卻幾乎沒有賺到一分錢。據了解,今年宜興大約只有不到25%的蟹農能賺錢,有一半人持平,還有25%以上的人虧了本。
同樣養蟹,為何有的賺有的虧?金鑫說,能夠賺錢,關鍵是螃蟹質量過硬。多年來,他探索出一條模擬生態養殖之路,通過科學投放蟹苗,在蟹塘中大量種植水草,喂食小魚、螄螺等,養出來的螃蟹在宜興螃蟹大賽中獲得過團體一等獎,蟹場還被農業部評為“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每年螃蟹還沒出塘,就有客戶早早上門訂購。走訪中獲悉,今年賺錢的大多是養殖經驗比較豐富的蟹農,虧本的基本上是剛入行的“新手”。在宜興新建鎮,當地很多農戶沒有盲目跟風擴大面積,而是采取了“精耕細作”的養殖方式,雖然不少人養殖面積只有10畝左右,但螃蟹產量高、品質好,仍然賣出了好價錢。
如何才能度過“寒冬”?
面對嚴峻的銷售形勢,宜興不少蟹農采取了囤蟹“待價而沽”的策略。蔣國春說,這種方法也有較大風險。一是增加了飼料和管理成本,而且螃蟹品質容易下降;到了明年2月,螃蟹再不起塘就要交配,一交配絕大部分就會死掉。二是從周邊市場行情來看,短期內蟹價大幅反彈幾乎沒有可能。同時,螃蟹大量囤塘到春節前后集中上市,最終只會壓低價格。他說,和生豬養殖一樣,農業生產周期性都較長,明年螃蟹市場行情預計也不會樂觀,蟹農要做好長期“過冬”的準備。
在變幻莫測的市場面前,廣大蟹農如何才能走出困境?宜興市農林部門一位負責人表示,一方面是要苦練“內功”,通過精心養殖努力提高螃蟹品質,增強市場競爭力;另一方面是要打響宜興蟹的大品牌。他說,從很多外來收購商反饋的信息來看,宜興蟹的品質比陽澄湖、固城湖等地的螃蟹還要略勝一籌。但農戶長期以來單打獨斗、各自為戰,沒有在市場上形成叫得響的統一品牌。近年來,宜興有關部門已連續舉辦了七屆“螃蟹節”,并在積極制定統一的生產標準,大力提升宜興大閘蟹的質量和知名度。只有多管齊下,宜興螃蟹才能度過“寒冬”,迎來“春天”。(閔德強)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