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青獅潭網箱養魚死灰復燃 水質污染嚴重
發布時間:2011/12/23 16:31:49 來源:桂林生活網—桂林日報 編輯:羅詩吟
我來說兩句(0)
核心提示: 在廣西桂林漓江上游的青獅潭水庫,近日記者通過調查發現,曾經在2006年綜合整治后一度被掐滅的污染“大頭”網箱養魚,近年來又死灰復燃,而且越養越多,水體污染日趨加重。
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松湖庫區密密麻麻的網箱

就在青獅潭大壩上游,村民正忙著建新的網箱。

由于水少加上富營養化,青獅潭下游的一條水渠淺淺的水面上鋪滿了藍藻。
在廣西桂林漓江上游的青獅潭水庫,近日記者通過調查發現,曾經在2006年綜合整治后一度被掐滅的污染“大頭”網箱養魚,近年來又死灰復燃,而且越養越多,水體污染日趨加重。
新聞背景:
11月24日,自治區十一屆人大常委會通過了《廣西壯族自治區漓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條例》。條例將于明年11月1日起施行。這部條例是廣西保護漓江的首部地方性法律法規,它明確禁止了可能對漓江生態環境產生影響的數十種行為,包括在漓江風景名勝區河道管理范圍兩側可視范圍以內不得新建、擴建建筑物;在漓江干流、主要支流、源頭、水庫保護范圍內的水體,禁止網箱養殖以及可能造成水域污染的其他規模養殖等。
漓江作為桂林人的母親河,對她的保護,不僅關系到整個桂林市的環境衛生、旅游興旺和經濟發展,更關系到500萬桂林人的飲水安全。但遺憾的是,在漓江上游的青獅潭水庫,近日記者通過調查發現,曾經在2006年綜合整治后一度被掐滅的污染“大頭”網箱養魚,近年來又死灰復燃,而且越養越多,水體污染日趨加重。
據庫區村民介紹及相關資料顯示,青獅潭水庫最早于1958年動工修建,上世紀60年代逐漸建成。它是一座集城鄉供水、農業灌溉、防洪補水、旅游觀光和發電等功能為一體綜合利用的大型水庫,是桂林市后備水源地,總庫容6億立方米,號稱“華南第一湖”。湖水曾經清澈如碧,20余種魚類嬉戲其中,乘船游覽湖面,碧波萬頃,一望無際。但現在,這些優美的詞匯正從她的身上逐漸消失。
“政府再不剎住這股養魚風,村民越養越多,水質越來越差,以后想要根除就更難了!”12月15日,記者來到青獅潭的松湖庫區調查時,從1976年就開始擔任村委干部的新江村委干部老龍憂心忡忡地告訴記者。
記者觀察:庫區水面隨處可見一排排網箱
12月13日上午,記者來到青獅潭水庫大壩。往水庫一看,只見一排排的網箱養魚據點在離岸邊不遠的水面依次建起,在飄渺的湖面遠遠地向后延伸。沿著水庫岸邊一路走,記者看到一塊落款為“水庫管理站宣”的鐵牌早已掉落,倚靠在鐵桿邊的地上,上面清楚地寫著:“青獅潭水庫屬生活飲用水水源地,禁止從事網箱養魚、排放污水、傾倒垃圾等污染水體的行為!倍驮谇懊嬉粔K不大的草坪上,七八個村民正一邊相互商量著一邊搭網箱架子,水面上一個個相連的網箱已搭建成型,另幾個村民在網箱上專注地忙碌著。青獅潭水庫管理站一位工作人員向水庫遙遙一指,說:“里面到處都是網箱,松湖那邊還有更多!”
12月15日中午,記者來到該工作人員所說的松湖,站在松湖山莊的草坪上往下柏田村方向望去,一個個網箱連帶著小房子拔“湖”而起,密密麻麻地分布在湖面右側,在寬闊的湖面顯得擁擠而又醒目。記者12月16日與老龍從松湖山莊乘船到下柏田村,一路上看到,除中間有一小段沒有設置網箱,網箱一直延續到下柏田村那頭。而在通往五美村方向的近岸水面,也建有一排排網箱。
對于網箱的數量和面積,青獅潭水庫管理站副站長張勤傳12月13日上午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總面積可能達到2006年禁止前的2倍,據相關資料顯示,當年總面積約為3萬平方米。而這還是他們去年5—6月對全庫區網箱養魚摸底調查時的數據。他表示,實際情況可能更嚴重。
老龍告訴記者,光在松湖就有100多家網箱養魚,整個青獅潭庫區網箱養魚肯定超過200家。一個網箱一般規格為30平方米,每家通常最少有7個,多的有30多個,即便按每家10個計算,總面積也達到6萬平方米。老龍,新江村委大坪圩村人,1976年從部隊退伍回村后即擔任大隊長,多年來一直是新江村委會干部,當過村委主任做過支書。他當年也曾用網箱養魚,甚至還發動過附近村民一起養,當然現在早已金盆洗手。對于公平庫區網箱養魚的歷史及現狀,用他的話說:基本沒人比他更了解!
事實上,記者除了13日在水庫大壩附近見到有村民正在新建網箱外,15日在下柏田村口岸邊也發現有新建的網箱和運送飼料的鐵制漁船。老龍告訴記者,因為這幾年村民通過網箱養魚普遍掙了點錢,在嘗到甜頭后,有些人開始擴大規模,有些則是新加入的。
現在,希望通過網箱養魚掙錢的人和網箱的數量,正在庫區兩岸悄然地快速增長。
環境監測:庫區水質總磷總氮指標超標
一個個網箱“拔湖而起”,一條條鮮活的魚破箱而出,結果是養魚人每年向湖中撒入大量的飼料,使水庫水質受到嚴重污染。
下柏田村村民老張今年60歲,兩個兒子在桂林打工,自己和老伴則留在家里“養了點”魚。他告訴記者,自己現在有20多個網箱,養了大大小小總共30多萬尾魚,每年魚飼料要撒100噸左右。記者粗略計算了一下,如果按照老張的標準,200多家網箱養魚戶每年至少向水庫撒入上萬噸的魚飼料。
“魚飼料撒入水庫后,會產生大量的殘渣和魚糞等垃圾,滋生無數的藍藻等微生物!崩淆埜嬖V記者,沒風的時候,那些垃圾淤積在水庫邊的水面,形成一層達30厘米厚像鼻涕一樣的東西,看著都讓人惡心。如果用竹竿挑起來,這些垃圾能被挑起1米多長而不斷。
本來,如果水庫里那些以藻類為食物的大頭魚、銀魚等魚類數量多的話,還能在一定程度上凈化水質。但令人遺憾的是,庫區內持續多年的燈光誘捕,導致作為藻類天敵的野生魚類數量急劇減少,使水里的藻類“肆無忌憚”地繁衍。
松湖山莊一家餐館老板告訴記者,他們一般只賣水庫里野生的大頭魚,忙的時候一個月賣1000多斤,一年大概能賣“萬把斤”,而這些大頭魚都是用燈光誘捕的。據記者了解,在庫區沿岸還有很多類似的餐館,大多以水庫的大頭魚為賣點。
村民老張向記者坦言,這兩年松湖已很少能捕到大的大頭魚了。他猜測有些餐館老板的魚可能是從其他庫區買來的。
“燈光誘捕可是相當厲害,一電,大大小小的魚統統都死!”張勤傳告訴記者,往年每到8—9月的捕魚旺季,庫區的夜晚燈火通明,儼然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而正是這種大規模的燈光誘捕,嚴重破壞了水庫里的生物鏈,導致污染加重。
“另外,這幾年水面變淺,水少了,當然容易污染!崩蠌埪裨拐f。據記者了解,受近期我市干旱少雨天氣影響,水庫內蓄水位已經大幅降低,加上水庫庫形狹長,庫汊又多,水流相對處于靜止狀態。網箱養魚的飼料殘渣及魚的排泄物得不到水流沖刷,水庫自我凈化能力差,污染物日積月累,水質因此不斷惡化。
據桂林市環境監測中心站副站長李永蓓介紹,中心站每個月都要對青獅潭水質進行檢測,檢測出總磷、總氮兩個指標超標,主要原因就是網箱養魚,加上水庫周圍的度假村、餐廳向水庫排放污水,使污染加劇。
對于水庫受污染的情況,大坪圩村村民老肖痛心疾首地對記者說:“當年水庫的水可是清清的啊,我們口渴了隨手捧起來就喝,現在是看都不想看了,更別說下水洗澡!”老肖今年53歲,出生的那年正值水庫修建。松湖里的碧波千頃,似乎已成了他們那代人腦海里遙遠的回憶。
“夏天很多游客來看了,都說水太臟!這樣下去,誰還會來旅游呢?”老龍一邊說一邊搖頭。對于這片一直養育他的湖水如今受到污染而自己無能為力,老龍顯得有些傷感。他告訴記者,從10月份開始,水面經常刮起大風,那些垃圾被風吹沉到湖水里,所以現在才看不到,但這時也沒人來旅游了。
而作為水庫管理者,張勤傳直言也經常接到一些人的反映,每天看著湖水,心里十分焦慮。這兩年外地一些水利系統的專家來參觀水庫,私下里向他們表示“水質變差了很多”。由于藍藻等微生物大量繁衍,湖水氮磷成分增加,大壩的發電機器摸上去全是滑滑的一層,被腐蝕得很厲害。
網箱養魚:富了少數人,卻影響了整個庫區甚至全市人民
“實際上,網箱養魚只富裕了少數人,影響的卻是整個庫區人民,整個青獅潭,甚至整個桂林市!”老龍介紹,大坪圩村總共有70多戶人家,200多口人,實際養魚的只有12戶,附近一些自然村也都只有幾戶,很少有超過10戶的。
老龍告訴記者,現在養魚的人大部分是40歲上下的,這些人年富力強,而且有事業心。因為養魚不光辛苦,忙的時候每天都在水上,而且還得承擔風險——— 所有家當都在上面,萬一有什么閃失,所有的投資和收入都沒了。
對于網箱養魚的收入,下柏田村村民老張向記者坦言,按前幾年的情況,他們村平均每個養魚戶能掙五六萬元/年,少的兩三萬元/年,多的十幾萬也有。庫區其他地方的人基本也能掙到這個平均數。
不過,張勤傳提醒記者,庫區是有少數村民養魚,但真正養魚規模大的可能還是外來的老板,有時一個老板的投資規模比十幾個村民的總和還大。這些老板有的通過當地村民的關系自己投資,有的則和村民合伙投資。另外,還有些村民的親戚也通過合股等方式參與進來。
如果說,少數漁民在網箱養魚中能分一杯羹,那么大多數庫區村民則需承受由此造成的水質污染、魚類減少等環境代價,以及經濟收入減少的苦果。
據老龍介紹,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水庫魚多的時候,一些專門捕魚的村民一天隨便都能打個幾十斤。2000年之后,水庫的魚慢慢變少,現在整個村子幾乎找不到一個以捕魚為生的人,村民們紛紛走上外出打工的道路。
“上游污染了,下游桂林市區的人畜飲水怎么辦呢?”老龍對此擔心不已。
而隨著水庫水體污染加重,隨之而來的惡果也蔓延到了漁民身上。
“今年我們村死魚最少達到150萬元,家家都死魚!”老張無比痛惜地告訴記者,他今年養的魚死亡已損失了五六萬元。成堆的死魚被村民裝進麻袋,丟在對岸的山腳下,乘船從湖中經過還能遠遠地看到白白的一片。
“跟水質有點關系,變差了!”老張很謹慎地說,前兩年水質好的時候,很少有魚生病,可以掙點錢,今年不虧本就已經很不錯了。
事實上,隨著死魚現象的增多,漁民們也意識到了保護水質的重要性。2010年2月,庫區漁民組織成立生態養魚專業合作社,并在今年通過捐款、集資等方式購回幾百萬尾大頭魚苗放養,以期凈化水質。但是這種體制外的漁民自發式補救,或許正如張勤傳所擔心的,并不能從根本上幫助漁民和治理污染。
“即使現在治理污染,起碼也要10年后才能恢復到原來的清澈模樣了!”張勤傳舉例說,昆明的滇池被污染多年后,政府投入了幾百億元資金都根治不了,可想而知青獅潭一旦嚴重污染后的治理難度和目前治理的緊迫性。
“政府再不剎住這股養魚風,村民越養越多,水質越來越差,以后想要根除就更難了!”15日下午,當記者離開大坪圩村時,老龍拉著記者的手反復地說。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