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東西快速路徐州路附近,100多米的一段路上聚集了5家海參專營店。臨近春節,每家店里的顧客都絡繹不絕。
一家2000年就在這里落戶的專營店的李姓店長告訴記者,進入臘月,店里的營業額較以往增長兩成以上。而且,店里的營業額每年都以10%以上的速度增長。目前,店面的年營業額已經超過 1000萬。
全面增長,產值突破60億
與海參消費的快速增長相對應,
青島市的刺參養殖產業在近年來呈現快速增長趨勢。市海洋與漁業部門的統計數據表明,2011年,全市刺參產業產值首次突破60億,形成了一個育苗產值20億、養殖產值20億、配套產值20億的產業鏈條。
目前,全市池塘刺參養殖總面積已經超過6萬畝,年產優質鮮刺參1.2萬噸。按當前每斤鮮刺參95元的價格計算,產值達到22.8億元。育苗方面,全市已建設了省級刺參良種場10家,刺參苗種場2000多家,育苗水體200多萬立方,年培育可養規格優質刺參苗種20億頭以上,產值同樣超過20億元。
與快速增長的育苗、養殖產業體系對應,我市海參加工、飼料、設施設備、市場營銷等產業快速發展,構建起一個完整的產業鏈條,產值也達20億元。
養殖增收,蝦池紛紛改參池
即墨是我市的刺參養殖大市,2011年,該市的刺參養殖池塘面積已經達到4.5萬畝。
“原先養蝦養蟹的,70%以上都改成了養殖刺參。豐城一個鎮原先有兩萬畝蝦池,現在,1.5萬畝都改成了養殖海參。”即墨市海洋與漁業局相關負責人顧正慎說。
養殖戶紛紛改養海參,最關鍵的一點還是收益。以養對蝦為例,每畝蝦池的產量為140斤,按每斤60元計算,每畝收益在8400元左右。除去餌料、苗種、租金、人工等費用,每畝收入大概在4000元左右。
而養殖海參,每畝每年可產出300斤鮮參,按當前每斤95元的價格計算,每畝的收益接近3萬元。去除成本后,每畝凈收益可達兩萬元。
市海洋與漁業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全市11萬畝海水養殖池塘中,刺參養殖池塘面積已經突破6萬畝,并且有進一步擴大的趨勢。
蝦池養海參,如何保證品質?這位負責人表示,我市的主要做法是標準化推進池塘化養殖。全市6萬畝的刺參養殖池塘中,5萬多畝實現了標準化養殖。占地面積1.6萬畝的青島市海珍品養殖示范基地更是被國家農業部稱為刺參養殖的標桿。
育苗強勢,搶攻苗種市場
刺參養殖的快速發展,帶動起苗種產業的快速崛起。顧正慎介紹,僅在即墨市育苗企業比較集中的田橫鎮,育苗大棚就有2000多個。
近兩年,刺參苗種價格穩步增長。以200頭(每斤200個刺參)的參苗為例,今年的價格為每斤280元。在這樣的行情下,一個1000立方米水體的育苗大棚年投入在70萬左右,而一年的時間,在回收成本的同時,凈收益可達上百萬。
苗種產業的快速崛起已經遠遠超出了我市刺參養殖的需求,僅在即墨,該市年育海參苗種17.8億頭,在本地消化的只占三分之一。近三分之二的苗種遠銷到了省內煙臺、威海、日照以及河北、遼寧甚至南方的福建等地。
“每年的11月,都是北參南養的采購季節,南方的養殖戶采購8至15頭的海參運到南方溫暖水域放養。2011年11月,即墨市銷售到福建的8至15頭的刺參苗種達到5000噸,僅此一項產值就達13.5億。”顧正慎說。
產業崛起,凸顯品牌缺失
東方海洋在煙臺、好當家在威海、壹橋苗業在大連、獐子島也在大連……在青島海參產業快速崛起、海參品質得到消費者認同的同時,與之對應的卻是在全國海參產業排名前列的企業中,見不到青島企業的身影。
在品牌缺失的情況下,許多青島產的優質刺參被外地品牌收購,搖身一變成為大連等地的品牌。
市海洋與漁業局相關負責人分析,一方面,鮮刺參的收購一般都以現金的形式進行,出參期又很集中,資金實力不足的企業很難樹立品牌;另外,品牌的建立需要專門的營銷人才,沒有資金、人才的支撐,很難樹立起在全國有影響力的品牌。
不過,隨著青島海參產業的崛起,一批海參養殖、銷售的企業已經意識到品牌的重要性。在養殖基地、銷售渠道、品牌推廣上加大投入,龍盤參鮑、老尹家海參、海濱小金等品牌逐漸贏得消費者認可。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