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二屆全國石斑魚類繁育與養殖產業化論壇海口舉行
林浩然:中國石斑魚發展更需注重質量
在石斑魚產業整體形勢向上的背景下,既要注重產量增加,也不能忽視隨之而來的產品質量下降、食品安全、環境污染、市場營銷不暢等隱患。
11月22日-23日,第二屆全國石斑魚類繁育與養殖產業化論壇在海南海口舉行。會議由海南大學、海南省海洋與漁業廳、海南省科學技術協會共同主辦,中山大學、海南省水產研究所、海南省水產技術推廣站協辦。
當天的會議人滿為患。籌辦方海南大學最初在參會人數上預估為50-60人,消息發布出去后卻有約130人報名參加。11月21日晚上布置會場時,座位臨時加到160個,但結果仍超出籌辦方預期,200余人或坐或站聽取報告。石斑魚產業熱度可見一斑。
作為石斑魚產業唯一的年度聚會,論壇再次將大陸“產學研”三大板塊的從業代表聚集到了一塊,林浩然、麥康森兩位院士與會。會議圍繞石斑魚“苗種繁育”、“健康養殖”等方面展開闡述,總計12個主題報告。
從大會獲悉,中國大陸規模化石斑魚產業研究開始于近10年,較之日本(20世紀60年代)、馬來西亞(20世紀70年代)等國家起步雖晚,但目前已取得迅猛發展。據世界糧農組織(FAO)統計,2009年全球石斑魚總產量約7.5萬噸(70%來自養殖,30%來自天然捕撈),其中60%來自中國大陸,23%來自臺灣。中國大陸已成為全球養殖石斑魚主要產地,養殖品種包括斜帶石斑魚、點帶石斑魚、赤點石斑魚等15個品種,主要養殖省份包括海南、廣東、福建、廣西、浙江、山東等。
石斑魚產業的迅猛發展,離不開以林浩然院士為代表的科研小組所作貢獻。據悉,林浩然院士從斜帶石斑魚性轉變出發,開發出了低齡功能性雄魚,解決了種苗繁育過程中雌雄成熟不同步(石斑魚雌雄變性)、雄性親魚數量少的難題。石斑魚規模化育苗才成為可能。
鑒于中國大陸石斑魚養殖在全球扮演的角色日趨重要,有與會者建議組委會主任林浩然院士將該會辦成國際性交流活動,樹立與產量對等的國際地位。林浩然院士欣然應承。本次論壇已確定每年一屆,第三屆會議將于2012年在福建舉辦。
作為中國大陸石斑魚產業發展的見證者,會議休息期間在下榻的房間內,林浩然院士向筆者描述了石斑魚產業的現狀和未來,期間也有他的擔憂。
大陸石斑魚研究厚積薄發
FAM:目前大陸石斑魚產業在全球的位置如何?
林浩然:跟臺灣、東南亞國家相比,中國大陸石斑魚產業和科技研究起步較晚。我們是上世紀70-80年代才開始養殖石斑魚,80-90年代從臺灣引進苗種。真正開展石斑魚養殖技術研究,是從上世紀90年代起到現在,只有20來年的歷史。
國家對石斑魚產業發展的支持力度很大,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就立項開展石斑魚生殖生長調控和苗種繁育研究,隨后又有國家海洋863的“海水養殖種子工程”專項資金,做了比較系統和深入的基礎性研究。雖然過去我們沒有養石斑魚,但對淡水魚養殖技術的研究基礎相當好,經驗豐富。雖然淡水魚跟海水魚不一樣,但亦大同小異,我們把研究對象轉到石斑魚,很快就獲得研究成果。
此外,改革開放后和國外學者的交流與合作,對我們的科技發展亦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的數據,2009年我國石斑魚產量占全世界總產量的60%左右,可見我們的石斑魚產業發展的速度是很快的。因此,我認為目前我國大陸石斑魚產業在全球至少處于主要的位置。
FAM:日前您應邀參加臺灣的石斑魚會議,跟本次會議相比,兩者定位是否有區別?
林浩然:從性質上來講,兩個會差不多,中心議題都是石斑魚養殖產業的持續發展,也有學校、研究單位和企業家參與。企業很少在會上做比較系統的報告,都是來參加交流。要說明顯的區別,就是我們開這個會的定位是促進國內石斑魚產業的開展,臺灣的是為了推動石斑魚國際性發展。
這次臺灣的石斑魚會議邀請大陸的學者和從業人員參加,進行石斑魚養殖的科技交流,對加強海峽兩岸石斑魚產業未來發展的合作,無疑起重要作用。
FAM:參會后給您感覺如何,臺灣在石斑魚領域,哪些方面具有優勢?
林浩然:我覺得中國大陸和臺灣在石斑魚產業領域都各有特點和優勢。我們大陸的學者對石斑魚的基礎研究,比臺灣及東南亞國家會做得比較深入和系統一些,比如對石斑魚生殖生理、生長調控、基因組的測序等都走在前面。但從養殖產業的發展來看,臺灣對石斑魚養殖技術的研究比我們要早,積累的經驗亦比較豐富。從石斑魚養殖的幾個環節,如親魚培育、苗種孵化、苗期餌料、小魚養成至成魚、活魚運輸到和市場營銷,都做得相當精細,技術和管理配合得很好。
另外臺灣對石斑魚基礎研究的投入可能還不多,但他們對基礎應用方面比較重視。臺灣地方不大,科研成果很快就能應用。比如疫苗,我們目前還沒有拿出一個比較成熟的產品,但他們研制的疫苗已經進行初步的田間試驗,正在上報主管部門審批。
FAM:馬英九在臺灣屏東與石斑魚從業者座談時,提到希望業者能將技術留在臺灣。與此同時,2012年1月份開始,臺灣石斑魚進入大陸市場為零關稅。您如何看待大陸與臺灣在石斑魚方面的合作與競爭?
林浩然:2012年開始的零關稅,臺灣的石斑魚從業者是很高興的。但有些臺灣的企業家也有些擔憂:零關稅是零關稅,但如果大陸養的石斑魚都夠吃,就不會買他們的魚了。我當時跟他們講,按照目前大陸石斑魚的需求量,未來十幾年內都不會出現產量過剩問題。但他們還是有些戒心,因此臺灣有些從業者,注重開拓除大陸以外更遠的市場,比如歐洲、美國等,所以他們現在搞大型活魚運輸船的研究,打算開發更多、品質更好、更鮮活的品種。
如果說兩岸之間具體的合作,目前還不多。技術留在臺灣,其實也留不住。臺灣從業者過來大陸做生意,覺得有利可圖,就會在大陸辦企業,然后請工人,技術慢慢就會傳播開。同時,技術也是有時效性的,過去臺灣的石斑魚育苗技術比我們好,但是現在基本拉平了。大陸需要多少苗種,都可以自己生產。
石斑魚產業研究是個長期過程
FAM:目前大陸石斑魚產業面臨的主要問題有哪些?
林浩然:我覺得最直接的難題是病害防治問題,對環境的污染也需要注意。臺灣很重視苗種的發展,認為是企業發展的先決條件,說有多少苗種就可以發展多大的養殖產業。我認為石斑魚養殖產業不只是增加數量,更要重視質量。通過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改進,使苗種質量提高,這樣病害就會減少,餌料使用量也會減少,親魚的蓄養量同樣也可以減少。所以,苗種質量的提升是解決當前問題的關鍵。
FAM:在苗種質量的提升上,目前有哪些方面的進展?
林浩然:主要是通過對石斑魚優良品種(品系)的選育和培育,達到提高苗種質量的目的。優良品種(品系)的主要性狀是生長快、抗病能力強。現在我們在做的,是在石斑魚全基因組測序的基礎上繪制石斑魚精細遺傳圖譜,發掘生長、抗病、抗逆等相關的關鍵功能基因;獲取石斑魚全基因組水平的高密度SNP分子標記,進行重要經濟性狀QTL定位;建立分子標記輔助選育技術,培育出優質、生長快和抗病力強的新品種。
FAM:品種培育工作預計多久能出成果?
林浩然:現在已經完成了對石斑魚基因組的測序,但構建石斑魚精細遺傳圖譜,建立分子標記輔助選育技術將需要較長時間。因為石斑魚性成熟周期長,需要4-5年才能產生下一代。以前大家都不想做魚類育種研究,就是覺得出成果的時間太長,缺乏耐心和長期的經費資助。其實,如果從上世紀90年代就開始做這方面的工作,那到現在二十來年的時間也可以篩選好幾代了,就會有些成果出來。現在我們把石斑魚品種培育研究交給年輕人來做,就是希望能持續做下去。
FAM:您對石斑魚產業發展還有哪些方面的設想?
林浩然:石斑魚產業的發展,從目前的形勢來看會比較順利。因為苗種大規模繁育問題解決了,病害雖然比較嚴重,但總歸還是可以加強防控措施來緩解。我還是認為,既要重視產量的增長,更要注重產品質量的提升。一旦產業積極性高漲起來了,如果不注意隱患,產業發展就會有起伏,對蝦產業的發展歷程就曾出現很大的起伏。現在石斑魚產業整體形勢是向上的,我擔心如果發展得太快,只顧追求產量增加,忽視隨之而來的負面影響,如產品質量下降、食品安全、環境污染、市場營銷不暢等等,就會不利于整個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