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臨高新盈鎮的后水灣和金牌灣,是兩大深水網箱養殖基地,也是海南最大的深水養殖基地。去年9月底,“納沙”、“尼格”兩大臺風相繼登陸海南,臨高深水網箱養殖產業接連受打擊,幾乎全軍覆沒。其中,損失比較嚴重的海豐公司全部損失估計在7900萬元左右,遭受滅頂之災。(1月18日南海網)
讓人不可思議的是,就是在這樣的形勢下,海豐公司還是堅強地生存了下來,且已經逐步恢復養殖。經記者回訪發現,在企業遭受重創、日子最艱難的時候,總經理黃達靈沒有解雇一名員工,他把一百多名員工緊緊地團結在一起,直面困境、同甘共苦、奮起自救,依靠民間借貸恢復養殖,堅守在那片曾經哀歌遍野的后水灣。
黃達靈與他的員工一起譜寫了一曲頑強抗災、永不放棄的自救之歌,然而,在這曲自救之歌里,卻滿是令人心酸的故事。比如,為了讓公司重新恢復養殖,黃達靈四處借錢,甚至借高利貸,爭分奪秒搶在2012年3月放魚前把深水網箱做好。截止今年1月,黃達靈就已經通過民間借貸400多萬元,迅速修復被臺風損壞的網箱。
其實,從某種程度上說,黃達靈所遇到的困難或許正是其他深水網箱養殖戶正面臨的困境,即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有限。從黃達靈的遭遇可以看出,深水網箱養殖戶在技術上難以抵御臺風的襲擊,一旦臺風來襲,短時間內難以搶救出網箱就勢必要遭遇重大損失,若本身實力不夠,便可能因此而遭受滅頂之災,要想重新恢復更是難上加難。
雖然海南省海洋漁業廳為了讓養殖戶重拾信心安排了6000萬元漁業救災資金,重點向深水網箱養殖傾斜。可是,對遭遇重挫的養殖戶們來說,這些補貼猶如杯水車薪。就以海豐公司為例,雖然有了政府補貼,再加上自己向外借貸的民間資本,還遠遠不夠,因為,雖然眼前最緊急的網箱修復已經基本完成,但是明年的流動資金仍有巨大空缺,若不能及時準備好,整個生產將遇到困境。
因此,受到嚴重損失的養殖戶們必定要想盡一切辦法籌措資本。而在資本借貸層面,本地民間資本因臺風而受挫尚且難以恢復元氣,銀行卻因不做此類產業抵押貸款,資本不可能借出。如此,籌措資本的壓力依然巨大,也進一步考驗著當地養殖戶抗風險的能力。顯而易見,臨高深水養殖產業需要尋找一條適合本地特色抗風險的出路。
筆者認為,除了增加政府財政對漁業救災資金的投入外,根本上,還需要充分發揮農業保險的作用,具體而言,就是探索建立以政府為主導、商業保險體系為主體、其他社會力量為補充的多層次巨災風險損失補償體系,構建巨災風險管理長效機制,才能從根本上提高深水養殖產業抗風險的能力。也只有如此,才能從根本上解除養殖戶的后顧之憂。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