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海參,這種原本普通的海產品不知從何時開始,成了中國人熱捧的高檔滋補品、高檔飯店和高規格宴會撐門面的大菜。這股海參熱是如何形成的?是什么在支撐海參的高價格?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朱毅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說,全球海參消費的核心地區為中國大陸、香港地區、臺灣地區,新加坡等。中國人食用海參始于明末,形成于清代。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中國水產養殖業便興起了海參養殖熱。海參市場真正啟動是在2003年“非典”后,因為被傳“能提高人體免疫力”,海參很受追捧。2008年后,海參價格上漲得厲害。有報道稱山東不少房產中介和汽車修理店都代賣海參。
最近5年來,海參價格上漲了一倍。今年春節前鮮海參的價格已經漲到每斤130元,好的干海參價格要在上萬元以上。大連海晏堂生物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尹捷認為,上漲原因有三個:一是海參從普通海產品到滋補佳品,市場需求量提高。海參漸成高檔食材,跟餐飲業的變化有關,尤其是高檔飯店“功不可沒”。無論是魯菜、京菜,還是江浙等南方菜系,都有用海參做的菜,慢慢就形成了“海參是高檔滋補佳品”的認識。二是成本的變化。以前是當成普通海產品在產區零散售賣,2005年,部分企業開發了海參凍干技術,不僅使得海參食用更便捷,而且非海參產區的人也能很方便地品嘗到海參,推動了2006年之后海參在全國的普及。2006年之后,海參開始以品牌和專賣店的形式銷售,有企業開始專門打造品牌,再加上包裝上的變化等,都導致成本上漲。三是環渤海海域受污染,日本核輻射等,都對產量有所影響。
海參是一種典型的高蛋白、低脂肪、低膽固醇食物。加上其肉質細嫩,易于消化,適宜于老年人、兒童以及體質虛弱的人食用。朱毅說:“目前市場上經審批的海參類保健食品的功效,標明的是增強免疫力和抗疲勞。在全世界上千種海參中,只有40種可食用。尹捷說,我們吃的海參主要分兩大類,一類是刺參,一類是瓜參。二者口感上差別不太明顯,中國人吃的主要是刺參。澳大利亞、南太平洋、北太平洋以及美國、加拿大、挪威、瑞典等海域,產的主要是瓜參。尹捷說,海參以吃海底腐殖質為主,但西方人是不吃這些東西的。在美國,海參主要被作為藥物在研究,認為海參中的某些成分對抑制關節炎有幫助。
正是由于海參獲利豐厚,也催生了國內海參市場的一些亂象。尹捷說,一般來說,深加工產品如海參膠囊造假的可能性較小,而初加工產品可能會為了使海參更飽滿、更重,在加工過程中添加福爾馬林等有害物質。另外,海參的定價系統比較復雜,加工方式、大小及原產地不同,其價格都不一樣,容易出現以次充好的問題。一般來說,在大型商場、超市出售的海參或者有品牌的大公司的產品,相比小作坊、自由市場質量更有保障。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