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本報2月2日刊登《引灤入津水源地遭“魚污染”根源或在管理缺陷》一文之后,報道引起天津市有關方面關注。
昨日(2月13日),天津市發改委召開“引灤水源地水產養殖治理”專題會議,《每日經濟新聞(微博)》記者獨家受邀參加了上述座談會。
上午9點,《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來到天津市發改委1709會議室,天津市水務局、環保局、財政局、發改委區域經濟處以及水利部相關負責人陸續到場。會議由天津市發改委副主任楊振江主持。楊振江表示,天津市委書記張高麗和市長黃興國對文章中所提水產養殖污染引灤水源地作出專門批示。
天津市環保局負責人表示,要從根源上解決污染問題需要出“組合拳”,在保證治污資金的前提下,還需設立水源地保護區,讓水質治理有法可依。
網箱統計成為難題
“各方都想把水源保護好,但是難度巨大。”天津市發改委副主任楊振江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僅憑天津市每年3000萬元治理資金,引灤水源地的污染問題很難解決。
據了解,天津市、河北省于2009年簽署相關協議,規定天津市發改委、水務局、環保局、財政局落實,每年拿出2000萬元資金幫扶河北省,用于保護灤河水源。記者昨日從天津市發改委獲悉,治理資金已于去年提升至3000萬元/年。
由于資金的壓力,天津市除出資以外還積極引導地方項目。而實施3年來,河北省也盡了相當大的努力,比如污水處理廠項目,河北地方投入占主體,天津市給予了一定補助。楊振江表示,自2009年項目實施后,政府在沿線各種治理投入巨大,僅天津市3000萬的治理資金可能就能帶動當地投資達6億~7億元。
在河北、天津兩地政府花大力氣治理灤河水質的同時,沿線老百姓借助水庫發展養殖卻讓有關部門犯了難。據楊振江透露,現在連有多少網箱都還沒統計出來,由于沿河遍布大溝、小溝和支流,有的地方甚至連路都沒有,都得坐船才能到達,因此統計網箱也成了一大難題。比如單是潘家口水庫的網箱數量目前就有3種說法,一種是十幾萬箱,地方政府反映的是3萬多箱,還有一種說法稱有5萬~6萬之間。楊振江表示,如想徹底摸清,僅普查就得花高昂的費用。
水源保護區仍待劃定
天津市水務局(引灤工程管理局)水資源管理處副調研員楊應健表示,近些年天津市著力治理水源,但引灤水污染源只有15%來源于天津市,其他70%以上來自于河北遵化以及承載庫區,這些范圍在天津的行政管轄范圍之外。
楊振江無奈地表示,占(水源)15%的于橋水庫水質治理就要花3億元,而占污染80%以上的上游水源地治污,每年靠3000萬元資金是不夠的。
“近幾年引灤水質沒有惡化,但如果僅從氮磷指標來看,供應天津的水質是劣五類。”楊應健表示,治污若沒有河北省、天津市的財政支持是不行的。
實際上,上游許多保護工作面臨無法可依的窘境。在沒有依據的情況下,如要治理只能拿錢說話。
據了解,2010年環保部、水利部曾成立聯合調查組,調查引灤沿線水質現狀,之后多次召開會議,要求天津寫一個關于生態補償機制的方案,并要求河北省依法劃定水源保護區。
天津市環保局水環境保護處處長王東富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天津生態補償方案已經成稿,保護區則需要地方政府劃定,目前天津于橋水庫已被天津市劃為水源保護區。“我們希望國家有關部門出來牽頭,把河北、天津的利益聚集點放在一起,河北、天津雙方據此進行協商,尋找治理的切入點。”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