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2月17日清晨5時許,天還沒亮,位于
廣西梧州蒼梧縣梨埠鎮旺灣村段的河面已經活躍起來了。當地一些養殖戶在各自的網箱養殖基地起魚,然后統一運往市區銷售。
陀進華起了150多公斤黃骨魚。這些都是市區的魚販和酒店預訂好了的。看著魚箱里新鮮肥美的成魚,陀進華心里盤算著,按照每公斤26元的價格,可收到4000多元的魚款。
“今天算少的了,有時一次起魚可達上千斤呢。”隨著養殖規模和銷量的增加,陀進華新買了一輛貨車,專門用于購買魚苗和運送成魚。
陀進華目前共有60多個養殖網箱,網箱面積1500平方米,平均每個網箱養1000多公斤魚,主要以黃骨魚為主。
黃骨魚屬名優魚類,市場價格較高。近年來在陀進華的帶動下,當地發展了60多戶養魚戶,每戶年均純收入在1萬元以上。
村民梁柱江5年前在陀進華的直接幫助和指導下,養殖黃骨魚5萬尾,當年就售出2500公斤,獲利3.38萬元。他說,依托陀進華成熟的養殖技術和市場銷售網絡,村里的養殖戶可享受到全方位服務,投資風險大大降低。
“其實網箱養魚的技術優勢和市場優勢,都是我自己一步步摸索出來的。”陀進華說,十多年前,他就在當地第一個搞起了網箱養魚,當時他只是一個門外漢,從書上看到有關網箱養魚的介紹,就跟親戚朋友借了1萬多塊錢,養了2000尾草魚。“當時很多人都覺得我瘋了,做一件這么冒險的事情。”他說。
不過事實證明,陀進華的大膽嘗試為他賺到了第一桶金,當年將養出來的成魚賣掉之后,他凈掙1萬多元。于是,他又借了幾萬塊錢擴大養殖規模,雄心勃勃要大干一場。
“當時確實是太心急了,在技術不成熟、管理不到位和魚的品種沒有優勢的情況下,我很快就吃了苦頭。”隔年,陀進華遇到了市場不穩定、成魚不得價、魚病困擾、養殖成本上升等瓶頸。家里人都勸他放棄網箱養魚,但他堅持認為,只要認真總結教訓,網箱養魚的前景是很好的。
陀進華沒有放棄,他不斷地摸索和嘗試,跑市場分析數據,請教專家提高養殖技術,逐漸找到了門路,改為集中養殖黃骨魚等性價比較高的名優魚類,并積極開拓賀州和廣東懷集、廣寧等外地市場,隨后更連續獲得農業部的“綠色農產品”認證,建立起自己的品牌優勢。
“自己試點成功了,才能幫助更多的人致富。”現在,作為當地的致富帶頭人,陀進華被評為梨埠鎮的科技特派員,他以基地+合作社+黨支部的模式,為廣大養殖戶提供更多的貼心服務。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