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全國大宗淡水魚營養與飼料學術研討會”在南京舉行
4月7-8日,“第二屆全國大宗淡水魚營養與飼料學術研討會”在南京農業大學國際會議中心舉辦。作為國家大宗淡水魚類產業技術體系(簡稱“淡水體系”)今年第一個大型交流會議,共吸引了體系內外研究人員、生產企業代表約160人參會,江蘇省海洋與漁業局副局長沈毅、國家農業部科教司副司長劉艷、淡水體系首席科學家戈賢平等出席會議。
會議由淡水體系主辦,南京農業大學、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協辦,淡水體系營養與飼料研究室、南京及揚州兩處綜合試驗站共同承辦,通威股份有限公司、江蘇天成科技集團、淮安正昌飼料有限公司等企業贊助了此次會議。
與行業多數會議不同的是,2011年、2012年的兩屆研討會所參與的企業屈指可數,會議性質更趨向于純學術交流。戈賢平認可了這種說法,他表示:“研討會舉辦的目的,很大程度是為了淡水體系科研人員彼此之間有更深入、全面的了解和交流,比體系年會報告更為展開。”
劉艷參與了淡水體系的組建籌備工作,她向與會者透露,“由于每個區域農業發展所遇到的問題不盡一致,未來國家農業部會傾向于提倡多個產業體系聯手解決區域問題。”因此,劉艷認為,研討會不僅是交流飼料營養研究進展,也應該共同商議一些產業未來發展的方向性問題,比如“怎么跟水產的其它幾個體系合作,甚至跟種植業、畜禽業體系合作”等。
據了解,淡水體系是2008年農業部和財政部聯合啟動的第二批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40個產業之一,在漁業所啟動的5個專項當中,淡水體系是漁業體系中最大的,涉及青、草、鰱、鳙、鯉、鯽、魴(鳊)魚等7個主要的大宗淡水魚類品種,科學家崗位和綜合試驗站數量占漁業體系的1/3,共有25位崗位科學家和26個綜合試驗站。研發中心下設6個功能研究室,分別掛靠在農業部、教育部和中科院的6個研究院所和大學,26個綜合試驗站主要掛靠在省級水產研究所、推廣站和國家水產良種場。
淡水體系的組建,重點在于解決大宗淡水魚類優質高產、模式升級、提高養殖效率、延長產業鏈等技術問題。本次研討會也著重體現“大宗淡水魚健康營養與科學投喂”的主題,報告及論文內容涵括“脂肪、蛋白及糖類營養需求及功能研究”、“飼料原料及替代魚粉研究”、“添加劑研究”、“投飼技術及其它研究”等四大項,現將部分論文精彩摘要呈現:
1、瓦氏黃顙魚最適生長對C18∶3n3的需求量為1.85%,而C18∶3n3含量為0.5%時,免疫力最優,通過添加維生素C/E,可以縮小獲得最佳免疫力與最佳生長性能之間對C18∶3n3需要的差距。(黎明,陳立僑)
2、飼料中添加300mg/kg抗菌肽,可顯著提高凡納濱對蝦成活率和增重率,降低飼料系數;添加400mg/kg抗菌肽,對血清非特異性免疫指標有提高作用,凡納濱對蝦飼料中抗菌肽的添加量建議為300-400mg/kg。(柴仙琦,冷向軍等)
3、異育銀鯽魚種飼料中脂肪的適宜添加量為9.93%-11.55%;飼料脂肪水平增加可以顯著提高異育銀鯽魚種對飼料中粗蛋白、粗脂肪的表觀消化率;飼料脂肪水平過高(259.8g/kg)會導致肝臟損傷。(王愛民,沈永龍等)
4、以魚油和玉米油作為脂肪源,推薦中規格異育銀鯽“中科3號”合適脂肪水平為12%左右。(周建成,朱曉鳴等)
5、養成中期異育銀鯽飼料中最適宜賴氨酸水平為2.12%-2.19%(占蛋白6.6%-6.8%)。(涂永芹,韓冬等)
6、1齡團頭魴的適宜碳水化合物水平為35%左右,適量增加飼料碳水化合物含量對蛋白質具有一定的節約作用。(蔣陽陽,李向飛等)
7、大豆粕和玉米蛋白粉是青魚的優質植物蛋白源,可作為魚粉的替代物;蠅蛆粉盡管也是優質動物蛋白源,但脂肪含量過高容易氧化,導致飼料價值降低,在飼料中的添加量不宜過高;ㄉ、棉籽粕和菜籽粕是較好的飼料植物蛋白源,但棉籽粕的添加量也不宜過高。青魚對米糠的利用率不太理想,應在飼料中控制米糠的用量。(明建華,葉金云等)
8、飼料中添加豆粕對異育銀鯽稚魚的生長、消化及營養代謝產生顯著的影響,即使添加20%的豆粕替代魚粉蛋白,即對出膜6周的稚魚產生了顯著影響。在稚魚的培育階段,飼料應適當減少豆粕的添加比例。(劉昊昆,朱曉鳴等)
9、飼料中棉粕替代魚粉對大規格草魚的生長、血液生理等產生顯著的影響,大規格草魚飼料中棉粕替代魚粉的比例不超過60%為宜。(嚴全根,朱曉鳴等)
10、以增重率和餌料系數為指標建立折線模型進行計算,結合血液生理生化指標,初步認為團頭魴幼魚飼料中維生素C的適宜添加量為50-100mg/kg。(萬金娟,劉波等)
11、分別以團頭魴幼魚肝臟谷丙轉氨酶活性、谷草轉氨酶活性和吡哆醇含量為評價指標,擬合折線模型得到團頭魴幼魚對吡哆醇的需求量為4.19-4.45mg/kg。(王瑩,劉文斌)
12、對團頭魴生長、血液各項生理生化指標和免疫指標的初步推斷,日糧中維生素E最適添加量在50-100mg/kg。(周明,劉波等)
13、目前團頭魴飼料標準中膽堿添加量1000mg/kg數值偏高。(王敏,蔣廣震等)
14、與亞硒酸鈉相比,飼料中添加喜來硒可以顯著提高建鯉的增重率、腸道蛋白酶與淀粉酶活性及肌肉中硒水平。(邵仙萍,劉文斌等)
15、溶菌酶對異育銀鯽的生長性能、免疫應答、腸道形態和功能及抗嗜水氣單胞菌能力影響的實驗中,飼料添加溶菌酶最佳劑量為500mg/kg。(陳宇航,朱曉鳴等)
16、在異育銀鯽飼料中添加耐高溫植酸酶,可替代部分磷酸二氫鈣。(倪紅玉,周巖民)
17、改良鯽飼料中鮮蚯蚓和蚓糞的適宜添加量分別為5%和4%。(鄒青,林永賀等)
18、對4g的異育銀鯽,低蛋白飼料組(34.1%蛋白)可以通過提高投喂頻率達到(4m/d)甚至超過(6m/d)高蛋白飼料組(42.0%蛋白,2m/d)的生長效果。(趙帥兵,朱曉鳴等)
文/圖 唐東東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飼料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