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以前當農民,年收入一兩千元,如今扔掉鐵鍬撒起魚網,年創養魚收入20多萬元,并且帶動50個農戶養魚致富,農民平均年收入5萬元。這是
青海化隆回族自治縣群科鎮向東村村民馬木海買創造的“神話”。
5月12日,記者在化隆縣群科鎮向東村黃河邊上看到,大片的網箱漂浮在水面上,引人矚目。這就是馬木海買經過兩年多時間經營起來的冷水網箱養魚基地。基地里養殖的虹鱒魚、金鱒魚等個個活蹦亂跳。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怎么會想起養魚,又怎么會從一個門外漢變成了養魚行家?
原來,公伯峽、蘇只等水電站竣工并蓄水后,庫區10余萬畝的水域水流放緩,清澈無污染,非常適宜冷水魚養殖。種過莊稼、開過拉面館的馬木海買再也坐不住了,2009年,他拉上了朋友馬占清等入伙謀劃養魚的事,他們去了外地考察學習網箱養魚的技術,回來后就甩開膀子大干起來。
俗話說萬事開頭難,他們第一次進魚苗就遇到了大批魚苗死亡的現象,請教專家后才知道問題出在拉魚苗的鐵皮箱子上。馬木海買琢磨著設計一個新設備,他畫圖紙,反復研究,終于發明了一種新型的可以調節溫度和氧氣的魚箱,以后拉魚苗、送成品魚都用這種新型魚箱,再也沒有出現過魚死亡的現象。
解決了運輸問題,馬木海買長長地松了一口氣。可是接下來在養殖過程中又出現了魚死亡的現象。再次請教水產專家,原來是選址上有問題,原址水流較急,落差較大,使溶氧量不穩定,造成了部分魚的死亡。
通過不斷學習,馬木海買養魚的經驗越來越豐富,市場也越來越大,他趁熱打鐵,組建了忠信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在他的帶領下,合作社搞得越來越紅火,去年創造產值500萬元,社員人均分到5萬元紅利。
馬木海買告訴記者,他打算充分利用黃河冷水魚網箱養殖得天獨厚的優勢,發展集養魚、旅游、觀光、餐飲、垂釣為一體的生態農業。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