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2010年至2011年期間,漁政部門共對3萬尾魚實施了“體外掛標”跟蹤監測。目前,實際僅回捕到3尾標志魚。專家呼吁,應持續加大對標志放流投入。
昨日,云南省昆明市水產科學研究所傳出消息,2010年至2011年期間,研究所在漁政部門實施增殖放流的905萬尾鰱、鳙魚中,共對3萬尾魚實施了“體外掛標”跟蹤監測。目前,實際僅回捕到3尾標志魚。面對回捕率僅為萬分之一,難以獲得詳實監測數據的尷尬境況,研究所專家呼吁,應持續加大對標志放流的投入。
昆明市水產科學研究所高級農藝師安莉介紹,研究所選擇體質健壯、游動能力強的魚進行掛標,掛標前,會對魚進行體重、體長的測量,每一尾被掛標的魚都有獨立編號,標記牌上有每尾被掛標魚的個體信息。對魚實施“體外掛標”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回捕標志魚,通過對比其體長、體重的前后變化情況,進行解剖后開展綜合分析研究。如果回捕不到標志魚,就失去了對魚實施“體外掛標”跟蹤監測的意義。但截至目前,研究所實際回捕到的標志魚僅有3尾,回捕率僅為掛標量的萬分之一。
科研人員認為,外掛標魚種的相對數較少,是造成標志魚回捕率低的主要原因。按滇池45萬畝的水域面積計算,3萬尾外掛標魚放入滇池后,平均15畝水面才有一尾標志魚,從而造成標志魚的回捕和跟蹤監測難度很大。在漁政部門的配合下,研究所多次對滇池進行圍網、絲網捕撈,但終因滇池水域面積較大,標志魚數量較少而未能捕獲。
安莉說,從去年3月至今共采集到標志魚3尾,盡管回捕率如此之低,但研究所還是對此進行了充分研究。此外,科研人員除每兩個月到滇池采取不同捕撈方式采集標志魚外,每月還深入滇池沿岸水產批發市場進行調研,了解標志魚流入市場的情況。通過對比發現標志魚的體重、體長比放流前明顯增加,從而得出鰱、鳙適合在滇池水體內生長的結論。通過對標志魚進行腸道解剖,發現藍藻中的優勢種微囊藻在標志魚的魚腸內容物占95%—98%的比例,說明標志魚以攝食滇池中的藻類為主,對藍藻有一定的消化利用能力。
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是向公共水體人工投放水生生物苗種、主動增殖資源的活動,有利于水生生物資源的養護,以及修復水域生態和促進漁業增效、漁民增收。而在增殖放流過程中開展標志放流,則可通過回捕標志魚,研究魚種的生長、發育情況,掌握放流魚種的移動分布規律,為滇池放流提供可靠數據,為逐步修復滇池水域系統,開展滇池生物治理提供決策性依據。
安莉認為,造成標志魚回捕率低、難以進行跟蹤監測的根本原因,在于實施“體外掛標”魚種的投放量太小。滇池沿岸漁民對捕到標志魚上交的積極性不高,也是造成標志魚回捕率低的原因之一。對此,漁政部門也表示,將會在2012年的增殖放流過程中,就如何加大標志魚的放流力度進行深入研究。
科研部門也呼吁,廣大漁民在生產生活過程中要是采集到標志魚,應盡快撥打電話:0871—3644196與昆明市水產科學研究所聯系。每提供一尾標志魚,即可獲得30元現金獎勵。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