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近日,在廣東省首次省級海洋與漁業建設資金公開競爭性評審會上,茂名市茂南區成功競得省級綠色健康漁業示范園區建設項目,獲得600萬元示范園區建設省級補助資金。
長期以來,傳統漁業增長方式主要走資源依賴型的發展道路,然而,受資源環境硬約束影響,目前這種增長模式開始走入困境。我國水產養殖只有轉變傳統的增長方式,才能有效保障水產品的安全與穩定供給。為了更好地推動漁業的發展,廣東省財政廳和廣東省海洋與漁業局聯合發布了《廣東省節地節水高質高效漁業示范園區建設項目和資金管理辦法》。根據該辦法,廣東省財政將在全省扶持建設10個特色鮮明、布局合理、技術先進、生產集約、規模適度、管理水平高、體現不同地區現代漁業發展方向的示范園區(下稱“示范園區”),每個園區投入建設資金600萬元,總投入6000萬元。
此次,茂南區成功競得省級綠色健康漁業示范園區建設項目將為該區實現傳統漁業向現代漁業跨越注入強大活力。綠色健康漁業示范園區是指利用廣東省內陸、山區良好的生態環境,創建綠色健康漁業示范園區。通過對示范基地的改造、配備先進設備,并建立標準化養殖制度,推廣健康生態養殖模式,達到節地、節水、節能、低碳,促進內陸、山區漁業向現代漁業發展。
廣東省財政廳副廳長戴運龍表示,此次示范園區建設對緩解漁業發展中資源和環境的壓力,全面提高漁業綜合生產能力、抗風險能力和市場競爭力,轉變漁業傳統增長方式,促進漁業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及推進漁業現代化進程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根據綠色健康漁業示范園區建設項目發展規劃,未來茂南區漁業將按生態、健康、集約、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實施集中連片規;_發、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建立起一套羅非魚綠色健康養殖技術體系,建設成為規模大、標準高的漁業示范園區,全面提高漁業綜合生產能力、抗風險能力和市場競爭力,轉變漁業傳統增長方式,促進漁業經濟結構調整及推進漁業現代化進程。通過實施漁業機械化示范縣項目,全面提高漁業機械化水平,大幅提高羅非魚養殖產量和經濟效益。
茂南區是廣東省漁業生產主產區,是茂名羅非魚產業基地的核心。2011年該區水產養殖面積為4.9萬畝,其中羅非魚養殖面積4.3萬畝,水產品總產量達3.23萬噸(其中羅非魚 產量2.7萬噸),漁業經濟總產值6.9億元;擁有羅非魚種苗場13家(其中國家級羅非魚良種場2家),年產優質羅非魚種苗6.8億尾,占全省優質羅非魚種苗的40%以上;擁有羅非魚加工企業2家,年加工水產品3.5 萬噸,其中羅非魚加工量3萬噸。
近年來,茂南區委、區政府緊緊圍繞“漁業增效、漁民增收”的目標,做大做強羅非魚產業。茂南區水產部門致力漁業科技創新,大力推進漁業產業化、規范化、標準化、現代化的進程,有力推動了現代漁業的發展,尤其是漁業機械化和漁業標準化健康養殖取得了可喜成效。目前已建立了多個水產養殖機械化示范推廣基地,漁業機械化水平快速提高,漁業綜合生產能力和勞動生產率大幅提升。在羅非魚標準化健康養殖方面,至目前止,茂南區已建成省級羅非魚技術創新專業鎮1個,國家級羅非魚良種場2個,農業部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4個,打造出無公害水產品產地產品8個,培育出“三高奧雄”、“簡偉業”牌羅非魚苗等3個廣東省名牌產品。并建成了全省第一家羅非魚病醫院,魚病診斷設備全省一流,能獨立完成各種魚病的診治。
據悉,至2013年底項目建成后,茂南區水產養殖增氧機覆蓋率將達86.93%以上;抽水機覆蓋率將達92.67%以上;自動投餌機覆蓋率將達88.31%以上;清淤機覆蓋率將達88.13%以上。屆時該區的羅非魚年產量可超3萬噸,新增水產品2132噸。同時,通過推廣普及漁業機械化設備,以及推行標準化養殖和健康養殖,可減少水產養殖病害發生率和藥物投放量,避免傳統池塘高產模式造成的水質污染,保護水域生態環境。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