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在福建石獅市的水產養殖業中,牡蠣養殖占據了“半壁江山”。如何提高牡蠣養殖技術,促進農戶增產增收,成為水產養殖專家的重點研究課題。6月29日,由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張國煥帶領的國家貝類產業技術研發中心小組到石獅市,對位于深滬灣的貝類體系福建綜合試驗站“葡萄牙牡蠣高效健康養殖技術”核心示范區進行驗收。
專家組一行深入牡蠣示范養殖區域,通過聽取匯報、抽樣檢查等方式了解葡萄牙牡蠣高效健康養殖技術的實施情況。據了解,在傳統的牡蠣養殖中,牡蠣養殖面積大,產量低。為提高牡蠣的養殖產量和質量,2009年起,以曾志南研究員為站長的國家貝類產業技術體系福建綜合實驗站聯合市水技站,在我市牡蠣主產區深滬灣梅林、港邊海域建立“葡萄牙牡蠣高效健康養殖技術”核心示范區,開展了葡萄牙牡蠣速長品系和金黃殼色速長品系養殖、葡萄牙牡蠣單體養殖等示范。據稱,與傳統牡蠣養殖相比,速長品系的單體葡萄牙牡蠣生長周期短、個體大、外形美觀,市面價格也更高。
專家們表示,面對勞動力成本上升、養殖環境日益嚴峻等情況,葡萄牙牡蠣高效健康養殖技術實現了牡蠣產量和效益的雙豐收,體現了我市在水產養殖方面的技術創新,值得全面推廣。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